前几天,在一个商业庆典活动的聚餐上,一位受人敬重的亿万富翁说:“是你们以前的生活改变了现在的生活,而现在的生活也将牵引你走入未来的生活,不是你改变了生活,实际上,是生活改变了生活。我小时候,家里穷,为了租书看,想办法赚钱。发现家门口食杂店里卖的卡片(pia ji)比学校门口的便宜3毛钱,于是买了便宜的到学校卖,比学校门口卖得便宜1毛钱,我赚两毛,每天都有销量,这种赚中间差价的买卖,在现代叫做信息不对称赚取的利润。现在回想以前的生活,可以说,是小时候的穷日子引导我走上了商业的道路。”
我看着眼前这位富翁,忍不住说到:“许总,您刚才说,是生活改变了生活,似乎否定了人类的自由意志,而您的做法恰恰证明,是因为人具有自由意志,相信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可以改变现状,对未来存有希望,而您也确实做到了。穷困的生活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您现在战胜了穷困。您有没有想过,其实是现在的你改变了过去?因为现在的成就,才能说过去的穷困有意义。”
这位富翁深深的看了我一眼,点头笑着说:“嗯,有点意思。”
其实,我的想法源于前几天刚看完的一本小说——《剧演的终章》,小说中的男主认为过去是敏感、易变的,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上,现在和未来的走向会改变过去。这个观点令小说的女主十分着迷,常常忆起,并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剧演的终章》是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的新作,国内读者对平野启一郎不太熟悉,是由于2017年我国才引进他二十年前的处女作《日蚀》,这部作品在1998年问世,并一举拿下芥川奖,轰动日本文坛,被称为“三岛由纪夫转世”。平野启一郎除了是小说家的身份,还是一名音乐人,在《剧演的终章》中,男主的职业是一名古典吉他演奏家,透过对男主的描写,让我们领略了专业音乐人的音乐素养和鉴赏力。在阅读过程中,我打开网易云音乐,听着书中提到的曲目,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哦,对了,这些曲目里我最喜欢的是《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一种明媚的忧伤,旋律瑰丽变幻,如同这无常的世间。
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在2006年,美国正在攻打伊拉克,女主洋子是一名法国RFP通讯社记者,此时被派往伊拉克工作,她在伊拉克紧张灰暗的环境下,每天都听吉他手莳野的音乐,获得宁静的抚慰。故事的主线讲述的是洋子与莳野之间的爱情故事,副线是洋子的父母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副线更耐人寻味。洋子的母亲是日本人,父亲是克罗地亚人,是一位著名导演,在洋子还小的时候,不得已离开了她们母女……
对过去的改变
洋子与莳野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对于对方的交谈内容都心领神会,彼此对对方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一次的交流,洋子深深记住了莳野说的一段话:“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如果你经历过恋爱和分手,也能体悟莳野话中的深意吧?相爱时的两个人,互道早晚安,一起说笑,一起吃饭,一起看电影,认为自己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分手后,彼时出双入对的甜蜜,变成分手后巨大的痛楚。相爱时所有幸福的画面,都变成无数锋利的刀片,一刀一刀剐着破碎的心,回忆一次痛一次。
相恋时的美好,分手后却变成伤害,当经历了事情的全貌,再回首当初,与那个身处过去的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情感会变得不一样。有时,仅仅是改变了观察角度,对过去的事件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心理学上利用“过去可变”的人性特点,创立了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ABC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不是由刺激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当事人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解释所引起的。如果改变了对事件的看法,纠正了不合理信念,情绪和行为就会得到改变。这部小说中的故事,正是由于主人公当时的情绪问题,没有及时化解误会,从而错过了深爱的人,十分令人惋惜。
如果当初……
小说中的女主在伊拉克遭遇了自杀式爆炸,所幸没有受伤,却留下了精神余震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为了修复心理创伤,她回到日本,也终于有机会和莳野相见,两人相约要一起去长崎看望洋子的母亲。
然而,由于种种意外,使得二人没有见面,原本就被PTSD困扰的洋子,陷入了情绪的漩涡,无法理性的思考,误解越来越深,断绝了与莳野的一切来往。
分手后的洋子,无法忘记莳野,当初甜蜜的爱恋,都变成了苦涩的回忆,莳野对她说的字字句句,都在灼伤着她。处于疗伤中的洋子,嫁给了一个经济学家,后因价值观不同,丈夫出轨而离婚。
洋子的经历使我想起身边的一个朋友,他刚刚第二次离婚。他是少数民族,家里唯一的儿子,家长要求他必须娶同民族的女孩结婚,而他正爱着一个汉族女孩,在强大的家族压力下,被迫娶了同族的姑娘,没过多久就离婚了。第二次婚姻娶了一个汉族姑娘,没过几年,又离了。我们几个朋友陪他一块吃饭,他喝多了,哭着说,如果重新活一遍,一定要抗住家族压力,娶自己最爱的人。
人生中总有几次,“如果当初……”的悔恨,现实中的阴差阳错,更令人惋惜和无奈。希望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能不后悔。
真相是什么
前面我们说过,小说的副线更耐人寻味。洋子的父亲是一位电影导演,与洋子母女分离后,沉寂9年没有作品。最新的电影是《幸福钱币》,探讨的主题是人是否能够摆脱命运。从这样的角色口中,讲出的话非常具有思辨性,通过这位电影导演的表达,也让我们窥见作者平野启一郎对人类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看法:
“所谓“自由意志”,是对未来的希望。每个人都有必要相信,自己肯定能够做些什么。但是你要知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过去生出悔恨——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宿命论也不失为心灵的安慰。”
洋子在与父亲交谈时,问起父亲离开她们之后,为何有9年没有再拍电影,父亲以为洋子早知道个中缘由,然而洋子的母亲从未解释过当年的内情。
那时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工人自治后的分权导致各种民族主义运动。洋子的父亲当时已是一名有影响力的导演,反民族主义和极右民族主义者都给他施加压力,希望按自己的政治主张拍摄电影。最后,洋子的父亲遭到了黑社会的恐吓,他担心他的家人安全受到威胁,建议潜藏起来。但洋子的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为了给洋子一个安稳成长的环境,洋子的父母离婚了。那之后,他独自隐姓埋名,蛰伏多年。
现在,看到洋子长大成才,洋子的母亲在日本安度晚年,回首过去的决定,洋子的父亲说:“只有在现在这个瞬间,我才能说自己当初做的没错。现在,改变了我的过去。”这句话,使洋子回忆起莳野在初次见面的那晚,也说过相似的话。
洋子和莳野还会再相聚吗?真相大白时,两人会如何选择?小说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剧演的终章》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原型的,作者对其进行了艺术处理,开放性的结尾引人无限遐想。但在小说开篇的引言部分,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不难推测,现实中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并没有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人生,光辉与孤寂同在,欢喜与悲哀共存。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的心灵感应才让我觉得那么美好。”
如果在命运转角处,哪怕有一方做了不同的选择,生活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又或者,用文字书写的洋子与莳野的故事,已经存在于文字符号构建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结局设想,于是,洋子与莳野的故事也形成了一个个不同走向的结局,为他们创建了不同的平行世界,在你创造的世界里,他们的故事正在如何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