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时而异的道德因素

因时而异的道德因素

作者: HETTYYY_萱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22:31 被阅读0次

      文/何怡萱 

          道德是由外在客观环境还是内在本性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道德形成的决定因素也不同,人在童年及少年时期受到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在青少年及以后阶段内在本性则更多决定了自身的道德意识。

          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小时候的孟子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人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孟母三迁

          《三字经》里“子不学,断机杼”之典故,同样彰显了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讲的是孟子母亲现身说法,用刀割断所织的布,来教育孟子读书要勤奋。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此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证明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子不学,断机杼

          而另一个例子,以前看过一则报道: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偶然机遇被一只狼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更谈不上有什么道德。由此看来,孩子小的时候是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而在这一时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成人为标准的。父母身上美好的德行和习惯,不仅影响了父母自己的人生,也正在造就着孩子的人生。好的环境,更易于塑造好的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说明了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这个道理。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道德的认识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现象,逐步向比较深入的本质转化。

          《风雨哈佛路》中当丽斯的母亲因为艾滋死去,父亲又进入收容所,一无所有、没有退路的她面临着自己人生的选择:是重蹈父母的覆辙,浑浑噩噩自我沉沦,和母亲一样悲惨的结局吗?她没有迷失、彷徨,而是清楚地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不幸的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内心的自我认知帮助她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她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读书。主动前进的决心、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支持着她踏上了漫漫的求学征程,一路披荆斩棘,以非凡的毅力开始了刻苦的学习,最终实现了梦想,走进了哈弗大学的殿堂。

    《风雨哈佛路》

          丽斯通过自我审视、自我约束、自我节制的训练不仅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是用执着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见内因在人的成长中起主导作用,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们而言,同样的道理:学习是我们的天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只有从内心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增强自己主动学习的意愿,旁无杂念的关注到各科的学习中来。

          总而言之,道德的形成与所处阶段不同,外在客观环境、内在本性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时而异的道德因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tf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