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曾发表于个人公众号】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各个地方都会用不同的形式来庆祝这一庆典,比如包粽子、赛龙舟、插艾叶、饮雄黄酒、吃皮蛋和咸鸭蛋。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我老家,端午节插艾叶是重要的习俗之一。每年端午前夕,乡亲们就会去山里割艾叶,回来后酒洒门庭,然后将艾叶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奶奶说:端午插艾是辟邪防病的作用,保佑家人健康平安。
另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包粽子“,奶奶会提前把糯米和粽叶提前准备好,因为粽叶的处理决定了粽子口味的好坏。比如干粽叶则要提前一天用盐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再加盐水用水煮10分钟,然后用冷水浸泡,放凉后就可以包粽子。鲜棕叶则需要加盐和碱一起煮一起煮然后用冷水浸泡,这样处理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粽叶的柔韧性,在包的时候不破,而鲜粽叶更能保证其颜色的鲜艳度,在高温的煮泡下不发黄。每次妈妈都说她包的粽子没有奶奶包的好吃,后来才知是她每次粽叶都是简单水泡下就开包了,导致粽子的味道没有那么鲜美。
当糯米、粽叶、佐料准备好之后,就进入我们的包粽子环节,奶奶会准备一条靠背椅,把扎粽绳挂在椅背后方,包好一个粽子之后就给它绑到上面吊着,等到有一串之后就拿到蒸笼里去蒸。而小时候的我每次都是捣蛋鬼,每次我都会学着奶奶的样子抽出一片大粽叶,一片小粽叶叠在一起,然后左手拿着棕叶尾巴,右手大拇指捏住粽叶前端的背面,其他四指在前端的前面,一个顺时针旋转出一个雪糕桶的样子,接着把糯米放进去,到一半的时候放入馅,再用糯米覆盖住,最后用粽叶盖好,但每一次这一步我都会失败,不是盖不住就是糯米总会漏出来,要奶奶来返工。
每次她都会耐心的和我说:看,放糯米时用筷子捅一桶,会更结实粽子不会散,然后糯米也不能放太满,七八分就够了,这样粽子在煮的时候就不会炸裂,最后盖粽叶的时候要用大拇指按紧一盖一折再绑到粽叶绳上,一个完美的粽子就包好啦!
生活也就像包粽子,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不能太松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其次,也不要给自己安排的满满当当,给自己多留一点空隙时间,这样才能避免劳累过度。
还记得疫情的第一年,自己非常焦虑,彷徨,给自己报了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每天高强度的运作,无缝衔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法自拔。突然有一天,腰疼,第二天直接下不来床,第三天去医院被诊断出腰椎间盘突出。当医生问我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时,眼泪刷的一下流出来,身体在高负荷的运作下终于撑不住了,那些往返于医院针灸推拿的日子,那些疼的鬼哭狼嚎的日子,那些每天只能躺着的日子,都让我更加体会到奶奶说的给自己多留一点空隙的重要性。
工作之后,和奶奶相聚的日子越来越少,一起包粽子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但奶奶通过包粽子传递出的爱和生活哲理,将一直伴随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