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在厦研究生同学的小型聚会,都是一群有老有小的为生活而奔波的中年人。
前一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在轰动了全网,一个 45 岁的程序员因为陪读离职后找不到工作,直接到中国政府网的"我向总理说句话"里发贴留言了。
似乎中年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说到中年,提到的词都是中年油腻男,中年老妇女,中年危机之类的负面的词。提到中年会让人觉得尴尬和不爽。确实人到了中年就会面临家庭、事业一系列的问题,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是说到中年危机其实没有科学依据。
在《中年的大脑更厉害》这本书中讲到,中年人的脑细胞并没有减少,大脑重要的地方都在继续长,新东西可以学,不是没风险,但维持到一百岁没问题。跟年轻的大脑相比,中年大脑在计算速度和注意力方面性能是下降的,但在模式识别,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方面是提高了的。书中还提到只有5%的中年人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不好,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危机的感觉,这只是个人的问题,不代表整体,也不能让年龄背锅。
但不能说中年没问题。总体来说,跟青少年和老年相比,中年可能是人生最不愉快的阶段,中年面临的事情多了,不仅来自于工作,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在《见机》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被科学研究证明了的结果,也就是整个人生的幸福感是一条U型曲线,20多岁的幸福感最高,想想结婚或恋爱时的甜蜜,想想没有抚育孩子前的轻松,或是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洒脱,想想父母还年富力强不用我们操心的时候,是不是20岁就代表了“青春无敌、万事不愁,老子天下第一”。
有一种理论认为中年低落是因为失望。年轻人就算过的不好也总觉得未来还有希望。但到了中年的时候,我们经常的感叹就是“我的生活就这样了,我已经完全定型了”。
中年不愉快还因为松懈,中年人的各种社会角色已经很稳定,没人约束、也没人对你有更高的期望了,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所以有些人到这一步,就变成了“中年油腻男”,自我管理的期望也降低了。
人表现得越松懈,社会给你的反馈越不尽如人意,你就会觉得自己也确实改变不了什么,情绪就会变得低落,到53岁的时候达到最丧点,因为意识到有些愿望是这辈子都实现不了,肯定非常沮丧。53岁之后……你就习惯了。你的期望值没有那么高了,幸福度就会上升。
这就是人生的U型曲线。但是别忘了中年也有爆发点。如果把中间点当做一个提醒,这个时候我懈怠了,我没有希望了,我应该怎么做呢?坐以待毙吗?不,中年人也有机会突破,更有可能在这个时候爆发。条件就是中年人依然努力上进和学习,寻找机会,就会找到自己的爆发点。
人脑终将衰老,但可以让它衰老的慢一些,比如通过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延缓大脑衰老重要因素在于文化程度和认知能力——接受教育、读书、多与人交往下棋等。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50多岁的美国老板,他曾经在公司里兴起了数独的游戏,每天一道题,谁做对了题都有50元钱奖励。这些数独题都很难的,有时要花费两三个小时,这是他80几岁的老爸每天做的数独题。想想一个八十几岁的美国老头在做数独题的样子,我觉得这就是人学习和不学习的区别。
所以说,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学习可以让人衰老得慢一些,岁月带走的是如花的容颜,娇美的肌肤,健康的体魄,但带不走的是我们的阅历、技能和成长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