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有两件,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二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里自己口袋。思想这种虚头巴脑的玩艺不是本文重点,就说那钱吧,你以为把别人的钱掠为已有是最难的吗?那你想过以钱为表现形式的货币体系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吗?是怎么运行的吗?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货币大致经历了贝类货币、金属货币、纸质货币和当前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几个阶段。贝类货币阶段实在太过遥远,数字货币又涉及敏感不宜深入展开,所以分上下两个篇幅讨论金属、纸质货币体系的构筑和运行之不易。
今天先说说金属货币之不易。
在度过最初的以物易物原始阶段后,人类发现了金属的不易损毁和便于携带存储,便打起了新的主意。古人发现,金属中,数金银质量上乘且足够稀缺,所以天然适合做货币,因此,各个国家都开始大规模开采金银铜并制成金属货币。时至今日,人类仍然用金银做成首饰戴在身上显示身份。
我们读武侠小说时,常看到大侠们随便接济路人甲就是几两银子,或者三四个人随便吃顿饭就是一二十两银子,让今天的人们有个感觉,古代人真是有钱啊,真是潇洒啊,袖子里一掏就是真金白银。对此,咱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些场景基本上都是假的。
翻看历史就会涨知识:人类的开矿和铸造技术告别落后阶段并没有多久,就算因为战争需要,而必须大量开采使用铁、铜做武器,但可以作为货币用的黄金和白银其开采量和铸造量一直非常有限。据史料统计,在北宋,也就是中国古代技术最发达的朝代,白银一年的开采量也不会超过两万两。像郭靖第一次见黄蓉就花20两白银,相当于一顿饭就花了全国GDP的千分之一,怎么可能!
再者,因为铸造技术的落后,古代的白银无法提纯到足够高的纯度,其成分非常可疑。很多私铸银两还被掺入大量的锡、铅等金属,以次充好,而又没有靠谱的鉴定手段,兼之度量技术也极度不完善,使得金属货币市场鱼龙混杂,非常混乱。
事实上,权威人士告诉我们,因着以上种种制约,以白银和黄金作为正常流通的货币,其实在民间根本没有广泛流行,绝大部分的古代老百姓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黄白二物。我们这是被骗了多少年啊!
呐呢?白银和黄金没有作为货币过?当然这话也不绝对,因着稀罕,二者在中国作为货币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军费、赏赐等大额开支,故被称为“上币”。与之对应的是民间大在量使用的铜钱,即“下币”。
铜钱我们都比较熟悉,因为铜的开采和铸造都相对较容易,民间也能掌握,所以将其作为货币倒也不失为良策。但在古代无法制造出具有防伪功能的货币,市面上流通的铜钱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形状、成色和分量,任性很很。
银子当然会作为货币流通,但肯定不如铜钱的流通广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金属货币流通的另外一桩麻烦事,找零。
一般来说,古时一两银子相当于1000文铜钱,就是说你用一两银子买几百文的东西之后,会被找回一堆硬币,好心塞!聪明的古人们眼珠一转计上心头:发明特制钢剪把银子剪碎,降低单块银子的重量,便于和铜钱进行兑换。
打比方,你拿十两的整银锭去店里买价值八两银子的东西,一般正规的店家首先会用专门称金银的小秤来称一下银子是不是足两,确定后还得用特制夹剪把银锭从中间一夹两半,以确定是纯银,种种手段后才开始找零。
那么,一两二两甚至半两八钱的零散银两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不妨用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一个场景科普一下。贾宝玉要给医生一两的诊金,贴身大丫环麝月取来银子,主仆二人既不懂银子的重量,也不识秤上的戥子,便大概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是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是的。”一旁的婆子说:“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
一锭五两的银子夹一半剩二两五,再夹掉一两五才能剩一两……由此看来,银锭在民间夹来夹去是常态,以后只会根据需要越夹越小,各种大小不一的散碎银子就这样在市场上流通着,非常不规范。这种局面是什么时候被终结的呢——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开矿、冶炼、铸造、计量和鉴定技术提升之后,至此,人类才有了较广泛使用的统一金属货币。
下篇我们聊聊纸质货币的由来和纸币流通的不易。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