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34394/f8c9be4647a79b13.png)
今天,微信上读到清华大学一个叫赵昱鲲的学者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毫无意义?》,感觉很值得孩子还在读书的家长读读。
文章对中国式家长(有些中国家长不是中国式家长,有些外国家长也可能是中国式家长)的各种焦虑进行了全面分析,看过之后,确实觉得很多焦虑没啥实际意义。
当然,并不是说,看完这篇文章,就能根治你的焦虑,很可能你依然会很焦虑。
不想多说这篇文章的事儿,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伙计可以自己搜搜,本人微信公众号过两天也会转载一下。
文章最后一节,说要把孩子视为“薛定谔的狗”,其中说到了“薛定谔的猫”和“薛定谔的狗”,主要想说点薛定谔的猫和狗的事儿。
以前听说过“薛定谔的猫”这个词,知道“薛定谔”是个人名,但“薛定谔”到底是干啥的,“薛定谔的猫”是只什么猫,一直没太在意。
这次读赵博士这篇文章,又拓展查了点资料,才对“薛定谔”和“薛定谔的猫”多少有了些了解,至于“薛定谔的狗”,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薛定谔不是姓薛名定谔的中国人,而是一个名叫埃尔温·薛定谔的外国人,是奥地利的一位物理学家,他是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在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和格拉茨大学做过教授,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薛定谔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薛定谔如此厉害,薛定谔家的猫和狗肯定也很厉害,其实也不是那会事儿。“薛定谔的猫”似乎与薛定谔家的猫多少有点关系,薛定谔家有狗没狗不清楚,学界似乎没有“薛定谔的狗”这个词。
“薛定谔的猫”是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与量子力学有关,是个科学问题。大体意思是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从科学角度探讨“薛定谔的猫”,里面有太多我们普通人听不明白的东西,分子、原子、质子、中子、量子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看多了容易糊涂。很多人提“薛定谔的猫”,和清华赵博士这篇文章一样,其实更多的是用其哲学方面的意思。
赵博士文章对“薛定谔的猫”的描述是:一只充满暗黑能量的盒子,里面关了一只无辜的猫。这只盒子里有放射性元素,有一半的可能会触发一个机关,把猫杀死。这只猫现在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打开盒子前,答案是“既不活也不死”,或者说“既活又死”。打开盒子后,我们就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
“薛定谔的猫”的哲学意义,其实就是你在事情揭盖子之前,它有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一旦真相大明,它的状态就坍缩为一个了。
“薛定谔的狗”似乎是赵博士相对于“薛定谔的猫”延伸出来的一个词,赵博士文中说:你的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未来可以成为各种狗(销售狗、程序狗、护士狗、科研狗、创业狗......),但最终,他只会成为一种狗。当然,他也可能成为一条“斜杠狗”(斜杠青年,拥有多种职业或多元身份的人)。
翻译成人话就是: 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文章最后,赵博士说:请放下你的焦虑,让孩子去做一只薛定谔的狗。让TA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让TA去感受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个人感觉,用“薛定谔的猫”和“薛定谔的狗”来探讨“中国式家长的焦虑问题”有点绕,不太好理解。
实话实话,作为家长,现在的我,不那么焦虑。撇开焦虑问题,感觉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薛定谔”和“薛定谔的猫”有了些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34394/a75a636704f78f4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