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光总是被小说电视剧渲染的过于美好。普通人的大学生活就是上课做作业,参加比赛,和朋友一起出去看电影购物而已。离家近的没课的时候就可以回家,离家远的宅在宿舍或者出去闲逛。
闲来无事,我尝试着给我所接触的大学生分类,第一种分类方式是保研的人死守GPA,努力奉承老师,期望把自己的分数打高一点;出国的人一边背着雅思托福GRE一边监测自己的GPA,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实习来“丰富”自己,使自己看起来像一个“优秀”的人;还有准备大学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以及考研党每天玩游戏逛微博追爱豆。
这种分类方式应该涵盖了,即使没有全部,大部分的大学生。但是其实无论是那一种分类方式,最后只划归为一种——工作的学生,无论出国党保研党还是考研党,或早或晚,他们都需要去到社会,找到一份工作,努力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家人,无所谓贫穷还是富有,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责任。
经常会有人劝诫:上了几年班,发现之前花了将近20年学的知识90%都没有什么用,而现在这种呼声越来越多了。“学习无用论”甚嚣尘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理智上拒绝这种理论,却又在情感上为这一理论欢呼。大学生脱离了高考的牢笼,脱离了父母的约束,经过近三个月的放浪形骸,接触了大学这一自由的殿堂,很多人开始迷茫。学习无用论左右着大学生的思绪,动摇了许多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往一个更加迷离的方向迈步。
我不敢妄自猜测原因,因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答案,我只是很好奇:在所有成功人士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出学习无用论,而且学习无用论还如此风靡。是为了标新立异,和成功权威人士做对抗?还是因为认为现今教育和社会脱轨,并对此产生的不满?而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学习无用论的学习到底指的是什么?是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吗?还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遇到的那些经验总结?
或许我们不应该断定学习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或是老师教的内容。老师讲课的方式,带动大家情绪的技巧以及在讲授中潜移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都是一种学习。
学习与其说是一种责任,倒不如说是一种选择,我们选择听课和不听课,我们选择减少在作业上花的时间,用不“优秀”的代价换取学习自己认为更加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几年来的教育,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承不承认——学习,这也正是教育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财富。
大学随笔思考,记录,看到自己的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