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听的是阜阳二中校长刘继平关于“立德树人”的报告,收获颇丰,感触很多。本打算写“教育者的智慧”这个话题,但由于一直处理奔走状态,能用的工具就是手机,所以压缩了一下,只取其中一点,就“做题与破题”来谈谈自己对“教学的智慧”的肤浅认识。
在昨天下午的报告中,刘校长讲到教师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庸师、严师、名师、大师,他认为,一个教师,想成为名师,必要条件之一是,不能只会做题,还要能破题。只会做题、只会就题讲题的教师是庸师,会破题的教师才能成为名师。
会做题、能讲题,这是做教师的基本功,但如果仅满足于做题、讲题,可能真会成为问题。
各科学习的内容,都会转化为用于练习和检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多是现成的,教材上有例题、习题,教辅上有泛滥的考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现成的答案,有的还有解析。教师相对于学生,拥有的特权之一就是独占答案和解析,所以与其说教师会做题、讲题,不如说教师有借来的制胜的法宝。长期依赖别人编制的试题、别人给出的答案,让很多教师在游刃有余的表象下已内心虚弱不堪,在这样的循环中,庸师会更平庸。
那么,想从庸师而变身为名师,就要学会“破题”。“破题”不仅指能把题目看破,也是指教师能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破茧成蝶”,实现自身的超越。
首先,仅从“题”上来讲,做了千题,讲了千题,到了一千零一题时,这个题还是个陌生的题,这样的教师就是庸师,他只会把学生教得平庸甚至愚蠢。如果他把这种做法用在学生身上,也是让学生大量、盲目地做题,这就成了对学生的戕害,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屠户。而一个教师如果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做每道题时都会有所发现,做几道题之后就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做较多的题之后就能对知识、方法融会贯通,那么他在指导学生时就会题若己出,他会带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惊喜,绝不会让学生在题海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实在是学生之幸。
举个语文学科的很简单的例子: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题中都会考到“比喻”,做了一些这样的题之后,有的老师发现了在某一种文体中比喻题的解法,但是这还不够。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我们会发现在三类文体中,比喻题既有一定的差异,又有着一脉相承的东西。在三类文体中,它分别叫“比喻的修辞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这是名称的不同,但答题的思路却是完全相同的,即“运用了×××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说明了、论证了)×××特点(特征、论点)”。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找到这样的跨越文体的解题的方法和思路,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讲,能“破题”的教师,其研究问题、总结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都会超出一般人,那么不管是教学实绩还是理论建树,也都会走在他所处的群体的前列。如果一个教师不仅能“破题”,还能自己设计题目、创造题目,那么他对“题”的认识乃至对教学的认识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想不成为名师都难。
第三,“破题”并不局限于解题,从广义的角度看,它可以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就事论事的解决各种问题当然比不解决、解决不了问题要好,但如果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新问题,遇到每个问题都要费尽心思、弄得焦头烂额才能解决,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破题”。能“破题”的教师,会让他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成为积累宝贵经验的契机,他遇到的问题越多,他积累的经验也就越丰富,他对问题的洞察力也就越强,他解决起问题来也就越发轻松和自如。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能“破题”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
(初稿写于2017年12月1日,修改于2017年12月3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