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接下晚自习的儿子,儿子出校门后我们骑着电动车边走边聊。往前走了一段路因为要为其他车辆让路,我拉在了儿子后面,忽然发现儿子骑车的姿势好难看呀!弯着腰坐在座椅上,双腿叉开成八字形,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难看了,这像什么呀!随即脑脑海中浮现的念头就是太不安全了,腿比车都宽出来那么多,别人从他旁边超车的时候碰住他腿咋办?这姿势太危险,感觉就像开车时有些人不注意安全把胳膊伸出车窗外一样。
于是,追上儿子后直接对儿子说:“把腿收住,你看你那啥姿势,难看死了。”儿子有点不耐烦的样子,没有搭理我继续往前骑,速度明显比刚才快,我有点追不上的感觉。当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因为等红绿灯我们又并排在一起了,儿子依然保持那样的骑车姿势,我的情绪已经升起来了,我说:“说了让你的腿收起来,你怎么没反应呢?这样的姿势真的很不雅观。”然后告诉孩子前几天我听到几个朋友闲聊的时候,说起一个朋友坐在椅子上爱把腿叉开,腿还好乱抖动,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姿势不好看。儿子听见这些可能更加烦了,头也不回只管骑车往前跑。等我到楼下的时候,他已经到电梯口了。
这时我的情绪就更大了,觉得儿子不尊重我,无视我的话语,指出毛病不但不改正,而且对我还是这样的态度,实在令我生气。于是,当我走到电梯里之后就对儿子说:“你爸来接你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这样,骑着车子往前冲,对大人不管不顾?”儿子没好气又烦躁地回答:“我爸接我也不会这么唠叨,说那么多!”我更生气地说:“我说你,你改了吗?仅仅是一个小动作的事,我提醒你,你改了不就没事儿了?”这时已经进家门了,儿子边换鞋边皱着眉头,更加烦躁地大声说:“你不说了行不行,我在学校一天都快烦死了、累死了,你还要管这么多!”听到这话我更生气了,赌气闭上嘴不再理儿子。直到11点多他睡觉都破例没出来给我打招呼,自己直接睡了。
按常理来理解,我生气挺正常,因为儿子不听话嘛,你有不当行为妈妈提醒你,提醒你及时改正不就没事儿了。你不仅不改正,还对妈妈的话听而不闻,继而理都不理妈妈,把妈妈扔在后面,自己骑车往前冲。当我说他的时候还拿学习的事来当挡箭牌,我不生气谁生气?我生气不是应该的吗?所以,是儿子的一系列行为导致我生气了。
没学心理学之前这样的分析和判断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既然学了心理学了,就不能用老眼光来看问题,遇到问题得发展出一种能力,发展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能力,自己来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正好刚学过合理情绪疗法,用这个来缓解和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再好不过了,那么接下来就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问题。
儿子骑车姿势不雅观肯定不是昨晚的突发行为,因为平常和儿子一起骑电动的次数非常有限,也许儿子一直都是这样的行为呢,我只是没发现而已。那同样的事件老公为什么没有急于去纠正儿子行为的想法,而我怎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事件是一样的,但两个人对待这个事件的行为和情绪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用ABC理论去佐证,那就是儿子骑车这件事A是相同的,导致的情绪结果C是不同的,我因为这件事很生气,而老公却很平静。那么,我和老公不同的差异在哪里?当然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事件的想法和认知不同所导致的,这个不同的想法和认知就是B,因为B不同才导致了C不同,所以,不是事件A导致了我生气,而是我的想法和认知B导致了我生气。这里也充分能显现出ABC理论的核心理念,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结果的,不单单是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件事的想法和认知。
既然是想法和认知也就是不合理信念B导致了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调整的方向是去强迫儿子去改正不良行为?还是来调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明智之举当然来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一个人改变不了另外一个人,除非是他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当,他愿意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去改变,否则根本不可能有改变发生,即使有时候迫于外力他不得不去改变,那改变也只能是表面的、短暂的,没有实际效果。所以,看到别人的问题急于指出让别人改变,其实是把问题外归因,是自讨苦吃。最核心的任务是内归因,自己的不良情绪是自己造成的,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是别人让自己生气,是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生气了。
那么是自己什么样的导致自己生气了?也就是自己的核心不合理信念B是什么?经过自我分析我发现是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以下几点:
一、以自我为中心,绝对化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允许自己有不雅观的举止,所以看到孩子的行为举止不雅观就不接受。
二、控制他人。我是为你好,你就必须听我的。我觉得你这样的姿势不雅观,我觉得你这样的姿势不安全。
三、绝对化期待。我说了你就得改。
找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后,接下来就是要调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行由不得反求诸己。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大人不会说话,别人给予你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是自己造成的。当我第一次指出孩子的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有点命令的态度,当然还会有谴责的成分,当我把孩子放在一个错误的对立面,他怎么愿意体会到我是为他好,他只会反感。
自己眼中认为的问题,在别人看来一定是问题吗?我觉得孩子的行为不雅观。在孩子看来可能会觉得这有啥呀,我太了累,怎么放松怎么来,不行吗?这么小的事儿都来唠叨我,烦死了!如果我能换种语气,能够幽默一点,或许孩子孩子也不会那么反感。
关注事儿比关注人重要,眼中揉不得沙子,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不假思索直接指出来,指出来就想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行事,不顾孩子已经很烦躁的感受,还要举事例来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为会造成多么不良的后果。当孩子感觉妈妈想控制自己的时候,他自然会排斥。人类的自动化反应就是这样,当他感受到被攻击的时候,自动化反应就会对抗,最终结果是孩子不愿意去改正问题行为,甚至故意对着干,一个大小伙子又不是幼儿园小朋友,哪会妈妈说啥就是啥!
调整期待。指出儿子的行为是我的事儿,改不改是他的事儿。我说出来的话人家就一定要对照执行吗?我要求自己的事儿,自己都能对着执行吗?我提醒自己做事、学习的时候不看手机,自己都做到了吗?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不能专注做事、专心学习,也是不当行为,我做到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有些事情都做不到,所以,不要随意要求别人一定都得做到,一定都能满足自己的期待。
凡事站在一个长远的时间纬度看,孩子现在的问题行为一定会延续到长大后吗?我自己小时候特别不爱吃红萝卜、香菜等,长大后却非常喜欢吃这些蔬菜。人的可塑性最强,当孩子的认知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他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他学习的机会和榜样会很多。
阳性强化法。以后在生活中多注意孩子举止方面的行为,做的好的方面及时肯定,让孩子知道什么规范的、让人看起来舒服的行为举止。人不能改变别人,只能影响别人。
自己对自己进行这样一番自我分析和调整后,负面情绪烟消云散,此时深刻认识到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老天一次次考验自己的机会,看自己有没有能力经得起考验,从中得到收获和成长。
网友评论
这篇文章更让我感受到,只要我想就可以驾驭得了自己。
很大的进步,一起加油!
不被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带走,用心来探究真正让自己有情绪背后的原因,看清了,就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