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听说过这样一段顺口溜,自从前几年就开始流传,是描述某种“中国式旅游”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四处看庙,一路拍照,回来一问?啥也不知道。
这段顺口溜呢,与其说反映了跟团等旅游方式的某些弊病,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国人“快餐式”旅游的心态——时间紧啊,能多看几个景点就多看几个景点。于是就尽量加快脚步,像是后边有机关枪顶着似得,到了景点看两眼拍个照刷个微博微信朋友圈就走,然后扑向另一景点,累的汗脖子流水,回到旅馆把自己往床上一仍,跟死猪似得。真正总结起来,不过是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罢了。
说起来,老C也有过同样经历。记得前两年二十几个人一起去泰山,晚上11点多从岱庙出发,用了3个多小时几无停歇的呼哧呼哧的一路越过中天门,踏过十八盘,征服南天门,来到泰山之巅玉皇顶。这大晚上深一脚浅一脚的一通折腾,主要目的只有一个——看泰山日出!山顶上冷啊,还租了军大衣。想想那场景还真有点滑稽:山顶上到处是人,几乎人人裹着个军大衣,或躺或卧或几个人无聊的坐一圈甩几下扑克或几个人一起分享下从山底下背上来的零食,还有好多人时不时站起来朝东方张望,生怕错过了日出。
那天运气还真是不怎么地,熬到天早已放亮,也没看到想象中太阳那喷薄而出的壮观情景——雾太大,仅能确定太阳的大致方位而已,身上倒是弄了个湿乎乎的。好在,我们有精神胜利法啊:登上了玉皇顶,在玉皇顶上观云雾缭绕,也是感觉相当不错的一件事。
天亮了,必须要下山了,因为还要赶下午的行程不是。经过大半夜的折腾,部分同志受不了了,坐索道下去了。大部分同志呢,想的是晚上一路黑乎乎的爬上来,只顾低头看路了,白天徒步下山看一下风景。然而实在有点累,还有“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至理名言关着,一路上想尽快到达山脚就成了当时唯一的理想了,还哪有心思来欣赏这五岳之首、世界自然与文化双料遗产那文人墨客留下的风骚与深沉绵邈的历史感呢?正如五大夫松,如果缺少了对秦始皇对其加封的背景了解,这颗大松树其实和其它松树无异,也就没了什么看头儿。
画面回转到当下,节奏更是快的不得了,特别是职场中的帅哥美女们:购物秒杀、货款秒结、出差飞机高铁、微信即时沟通、疑惑百度速答、午餐快速成单、文件打印扫描速成......一天下来累成狗,下班时忙于应付堵车,还要接孩子或忙于晚上的加班聚会或应酬——地铁虽便捷,但缺少了一路的风景。
还有一道别致的景象:上下班宁肯堵车也要开车,经常形成一连串的路怒症——后边车骂前面车缺心眼,前面车骂行人是傻子,然后共同骂市政,在公司五层楼梯都懒得爬,一天折腾下来到下班再去健身房或羽毛球馆号称锻炼身体,但好多坚持不了几天,健身卡也就作废了,理由是: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二是锻炼也很累啊......
实际上,所谓快节奏还有一个致命杀点:当下为数不少的职场人,即便是为了工作也只是随机查阅一些快餐式所谓“干货”或经典,而此种知识,大多数不是正确的废话、就是以偏概全的所谓真理,但已鲜有人愿意在回家之后或利用周末,关掉微信微博而安安静静的持续读一本书,所获知识的肤浅与支离破碎也就成了必然。
想办法,起码是偶尔,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快节奏不等于高效率,慢一下或许别有洞天。
这几天,有这么一列火车几近成了网红,那就是每天往返于新乡和洛阳间的6901/6902次列车。每天早晨5点多从新乡出发,11点多到达洛阳,中午稍加休整后再从洛阳出发返回新乡,203公里的路程耗时近6个小时,中途停靠15个站点,纯绿皮无空调但有电扇车窗可以开,乘客主要是上下班的、走亲戚的、卖菜的、办不着急事儿的,车厢里也是聊天的、下棋的、打扑克的一副不慌不忙的景象。在动车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里是不是有一份田园式的宁静与诗情画意?
其实,老C出差,除非有重要紧急的事情赶时间,是不会选择飞机高铁的,如果说去广州福州,宁愿选择普通快车的卧铺票,这十几或二三十小时里,老C可以享受或躺或坐或站的独享时光,暂时撇开工作与生活的繁忙与焦躁,静静的看上一本书或杂志,时不时欣赏下窗外的异地风光,接到电话时还可以有冠冕堂皇的说词“我现在正在火车上,回头再说吧”来不浪费这一时清闲。你如果有机会可以试试,或许别样收获呢。
好多的紧张,与其说是被逼或无奈,倒不如说被自己的虚华绑架而成的。诚然,老C并不是说在工作决策与执行上拖拖拉拉就可以,相反必须要快速执行,而最重要的是有板有眼。我们都知道“休养生息”一词,“休养”指的是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补,“生息”指的是生育繁殖和收获利益——这其实告诉我们,要学会工作和生活的一张一弛,才能使我们一生的综合收益最大化。
职场人,有时——且慢无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