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今年的总结之前,我又去翻了一下过去三年的年终总结,发现只有18年和19年的,19年还是难产文,2020年的至今也只是半成品躺在我的文件夹里。所以当我今年能在这个时间点动笔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内心就已经是窃喜的了。终于,我又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去写东西了,而且还是以一个如此放松的状态。这应该就是今年我觉得最欣喜的事情了吧。具体原因我也在《离开“996”后,对“996”的思考》分享过。顺便解释一下,距离上一次的更文已经过了有20多天了,中间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不认可这样的“吹哨人”》,看到这题目应该也能猜到我为什么没发了,就徒劳呗。
在回顾以往的年终总结的时候,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基本上每篇我都是把当年的一些事件和一些零碎的思考点罗列了出来,致使很多的思考缺乏相关性和连贯性。很多的点也就仅仅停留在对当年的思考上,对未来的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就欠佳了些。也就是之前的总结还缺乏了一些延展性,基本也都是写完就完事儿了。
但今年我想尝试着做一个简易的系统性思考。然后希望明年、后年甚至后面很多年,我都能够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之上去指导或者校准我的个人行为,甚至是未来的方向,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里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总结的一个简单的人生模型,这个模型的公式是:人生 = 时间+健康+财富。其实严格来说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让他们单纯的机械相加的关系,而是它们能够彼此有机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积累延展出一个人的人生。介于一个简单好记的表达,我就这样写了。下面我就对这个模型的内容做一个更详细一点的阐述。
时间,就是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到我们行就将木离开这个世界,它定义了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
健康,其实就是比较传统的定义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它显然是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人生的长短的。
财富,我没有找到更贴合的词,所以这里我定义的财富可以泛指在生命的有限时间里,我们所拥有、所经历、所接触过的一切,它包括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能力、感受、以及经历等等。
所以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可以说是我们的财富和有限的时间最终定义了人生的意义,而健康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强有力支撑。
从这个模型出发,我开始来总结一下我的2021,并看看2022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时间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a7e8a-1641391597388)]
关于我目前认知的时间,先从我看过的两本书中做两端引用
注意力和时间的区别在于,时间不受你的控制,而注意力在理论上应该只受你的控制。当然,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是被别人控制的,而其中很可能包括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
—— 李笑来老师《财富自由之路》
[图片上传失败...(image-cfc37f-1641391597389)]
第二个知识是“心流”。这个概念最早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这本书里提出来的。契克森米哈赖说,要想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这项工作的挑战和 你的技能必须形成平衡。他还专门用一张图说明这个道理。(如图1-2) 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这个工作很无聊。如果工 作的挑战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会感到焦虑。而如果难度和技能正好匹 配,你一开始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 微突破一点,你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奇 妙的感觉,你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忘记自身的存在。
——万维钢《学习究竟是什么》
如第一段引用中所说,我们能控制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的注意力。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如果我们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专注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别的人或事或算法控制,从而造成了我们时间的泛化,比如停不下来的刷抖音、看新闻、凑热闹等等。所以我把无需消耗注意力,或者别人控制注意力所流逝掉的这部分时间看做为上面金字塔中的泛时间。我们主动控制注意力去完成某些事情而填充的这部分时间对应金字塔中注意力的部分,如工作、写文章、看书等等。而在控制注意力的基础上我们其实还能更进一步,那是一种在做事的过程中忘却时间、甚至忘却自己的一种体验,这一部分时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价值产出。也就是对应了金字塔图中最上面的心流部分。
泛时间、注意力、心流,其实是时间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的体现形式。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单从这个维度讲,我们其实是平等的,且被公平对待。但24h结束时,每个人的财富却会有所差距。因为心流一定时间在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一种体验,注意力次之,而泛时间的价值产出就很有限了。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我需要去思考一些问题。
思考1:我与手机的关系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07d06-1641391597389)]
上面这张图应该是我12月19号到12月25号的手机使用情况。这是最近我看到使用的最多的一周了。当我看到的时候,我也是很惊讶的。可以看得出来,我已经和手机融为一体了 。听上去很夸张,但事实基本上应该就是这样了。所以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与手机的关系。
以前我一直在试着用各种软件来充实武装我的手机,以此来表明我自己与手机的关系。那就是手机是我通向方便快捷的大门,它是我的一个延伸。我在利用它,去看这个世界的多面;去联系那些不在身边的朋友;去听那些更远处的声音。
但经过近半年我对自己和自己手机的使用数据观察来看,我发现手机更多是一扇是我通往欲望的大门。我在利用它和被它利用之间消耗着精力,消磨着时间。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个猎奇的世界,大部分还并不真实。联系的那些不在身边的朋友,在确认过自己还没被同龄人抛弃后也就心安了。我听到了来自远处的声音,也习惯了在身边的声音中缄默。
有一句话我记得是说“我拿起了钢枪,却无法拥抱你,放下了钢枪,却无法保护你”。我也想说我拿起了手机,却做不了自己;我放下了手机,却又看到一条亮屏的未读消息。大部分时候我就是在这样的纠结中挣扎着把自己注意力交给了别人,放弃了控制注意力和体验心流的机会,让我的时间被泛化到了这个手机里的世界。下面再看一下这一周手机拿起次数的数据: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d1bb3-1641391597389)]
平均每天142次拿起手机,除开睡觉8小时,每小时平均拿起6.76次,也就是每10分钟看一次手机。回想一下,其实我也没那么多必须要拿起手机的时刻。只是习惯了罢了。手机一亮起,就顺手拿起手机解锁,点开亮屏的通知看一下,然后——微信未读消息看一下,朋友圈刷一下,视频号刷两条,退出到桌面,看到淘宝的图标,想到买的东西还没到,点进去看一下到哪里了,接着又刷了几条淘宝的推荐...。OK,3、5分钟就过去了。
所以到这里,我想我的第一个新年目标也就自然而然的浮出了水面—— 疏远与手机的距离,摆脱对手机的依恋,重新定位手机与我的关系。疏远既是心理上的摆脱,也是物理上的远离。我仍旧希望我的手机是能方便我的工具,而不是方便App背后大厂控制注意力的工具。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会根据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做以下几点尝试:
- 在家里不随时随地将手机拿在手上或放在兜里,将其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 在做事情时,将手机放到距离我2m以外的地方,同时开启专注模式,即不接受除微信视频、语音以及电话以外的任何提醒
- 上厕所时,不带手机,可以试着带纸和笔(这个真的有奇效)
- 睡觉前30min中,不刷手机,并将充电的地方换到躺在床上碰伸手触及不到的地方
- 使用天猫精灵替代手机闹钟(避免关闭闹钟后,就在床上刷起来了)
- 在公司里,开会不带手机。
实时步骤有了,当然也需要有评判和监控机制:
- 我会继续使用Apple自带的手机时间统计工具,以周为单位进行环比统计。并自定义一个适用自己的专注模式。
- 我会在2022年前面几个月里每周晒出我的手机使用情况。后面如果稳定到一个我自我感觉舒适的时长了,我就会8周晒一次。
如果想看看我的进展,也欢迎回复「Ronny」加我好友。
还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有额外的奖惩机制。这个我放在在后面健康那一节。
思考2:关于时间的分配
从时间金字塔来看,让自己直接处于注意力和心流的状态不是很好吗?但有一个问题是直接丢给24小时,这么一大块时间,如果说我们每个人一天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么大一块时间我们该如何下手呢?我想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应该很难做到这么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还是会选择将时间分配成小块。我体验下来有这样三点好处
- 将时间切割成块,有了一个作息时间,可以帮我更好的分配注意力和调节工作内容。
- 有一个固定的作息,可以帮我养成习惯和生物钟,减少每天的不确定性和抉择带来的精力内耗
- 如果安排的妥当,它会带给我健康。比如我前面1个多月每天坚持跑步。体重从140减到了135,肚子上的赘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而且每天都会感觉精神满满。
上个月,我在《离开“996”后,对“996”的思考》这篇文章中列了一下我当时已经能做到的一个作息表格:
6:30 | 起床 |
---|---|
6:30--8:30 | 写点文字 |
9:00--9:40 | 跑步 |
22:30--23:30 | 看书 |
23:30 前 | 睡觉 |
我提到了能做到,那肯定也一定有没能做到的了,这里就放一下我在2021年10.18号列出的一个完整的: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f525d-1641391597389)]
首先,对我没做的我没有任何遗憾和不满,对我做到的,我觉得牛X。然后,我想说这件事儿的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 多多关注自己做到的,并及时予以肯定;对安排了却没做到的不要自责(下面健康部分还会讲到),这个时候可以在读一遍本段的第一句话。
- 不建议把周末也安排的这么细致。我是没有安排周末的。第一,周末可能会有诸如聚餐、聚会或其他什么活动,这个就很难去卡住时间点;第二,我也需要有更舒适自由的时间去看看动漫、电影或书,也可能想打游戏;
- 不建议使用物质奖惩机制,至于为什么?我在下面健康一节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标题来聊聊。
不用说我的第二个新年目标又有了—— 适当优化我的完整工作日作息表,然后将自己的作息时间向着它靠近
因为这个目标是一个自己与自己沟通的一个过程,会比较缓慢。所以我不打算将它发布社交平台。如果进展顺利,可能会在明年写一些文章的时候透露两句进展情况。
健康
首先我觉得健康可以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生理健康,其实就是单纯指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另一部分则是心理健康,它其实也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但有意思的是,我也是今年才意识到的。
我前面说关于时间、健康、财富,它们彼此有机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积累延展出一个人的人生。从健康的角度入手,就比较好理解了。一个人一生能拥有多少时间,健康(这里就是心理和生理的一个统称概念,不特指生理)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样的我是健康的,才能更有力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创造财富。
生理健康的三件事
就先说说生理健康吧。经历今年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的一些尝试和思考,我觉得有三件事比较重要。
第一,规律的作息。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一定非要早睡早起。但尽量保证每天睡觉起床的时间固定,比如每天都12点睡7点或者每天都1点睡8点起。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去观察自己身体的状态。比如我最近发现自己晚上10点12点这段时间,写作的效率比较高。可能我后面也会调整我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这件事的好处是,有固定的生物钟和习惯。让自己有一种对自我的掌控感,这个非常重要。我很多次的焦躁和焦虑都是来源于我控制不住一直不停的刷视频导致的。而一个完整的规律作息就应该像上面讲时间分配时候给的那张表一样。这里就不再贴一遍了。
第二,锻炼身体。这事儿吧,说出来谁都懂,内心的声音也是——哦,我知道了。但是,有一些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或身上,我们永远只当它是一个道理而已。今年年初我身边就有两位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一位是才35岁的表姐夫,头一天晚上陪客户喝酒后回到家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晕倒休克。送进了ICU,最后没几天不治身亡。另一位也是35岁左右的一个朋友,之前患有骨癌做了截肢手术,本来以为已经痊愈了,然后又开始努力的工作。去年发现癌细胞转移了,也没法再手术了,于今年2月离开了。所以我说身体健康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时间长短。这句话所描述的事情远比这句话要重要的多。明白了这一点,我在今年换新工作,发现公司有健身房的时候,我就一定要找一个距离公司近的地方。然后从10月到上周,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会去公司跑步20--40min,体重从140斤减到了135.2斤。我的看法是,锻炼是一件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事情。不要只为了几块腹肌、马甲线或改变身材才去锻炼。一定要明白健康是我们赖以创造财富的基础。嗯,我已经想好第三个新年目标了将锻炼身体变成一件长期的常态化的事儿。
第三,配置个人保险
关于保险,这也是我今年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必要性的事情。当然也是受到上一段提到的两个事件的影响比较大,就是觉得可能二三十岁的年纪也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强壮。在身体健康这件事情上,最好的干预当然就是锻炼,提高身体的体抗力和免疫力。但如果没能避免一些不好的入侵,一份大病医疗险和一份重疾险可以保障我们背后的家庭受到最小的冲击,也提高了我们重新回到健康状态的经济保障。所以今年我给自己增加一份商业重疾险。另外,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那种直接使用医保账户扣款的大病医疗险,我也是比较推荐的。因为它可以直接从我们平时不太常用到的个人医保账户里扣钱。我知道的,上海是有的。
以上就是目前我对身体健康的总结,下面我就想聊一聊心理健康的话题。
宽以待己
说出来你可能不太相信,我真正认真关注到我自己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居然是从今年脱口秀大会Rock讲他确诊抑郁症的段子开始的。原来当我躺平也不能放松下来,内心仍旧焦灼不堪的时候;当我无缘无故就突然掉进情绪的黑洞无法自拔的时候;当我会对着我的妈妈问出:“我这样无休止地工作,还房贷,付房租有意义吗?活着的意义又该是什么?”的时候,甚至当我走在深夜下班的路上开始有了“如果明天就这样这样了,这辈子就这样也挺好”的时候。可能我已经患有了抑郁症。当我意识到这个心理问题的时候,我开始小心翼翼的观察着自己的心理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心理健康可能比生理健康更重要。经过2021最后这3个月与自己的相处。我总结一个词吧——宽以待己。
是的,它不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虽然这句名言也很好,它告我们要宽厚的对待别人,严格的要求自己。但我觉得在当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压力,几乎每时每刻我们身边都会有各种大事小事来教我们做人。996也忙不完的工作;努力30年买不起的学区房;裁员潮下还不上的房贷;到手捂不热的工资;一眼到头的生活,以及看不清的自己。我就想对自己说:
对自己宽容一点,别太和自己计较。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说给自己一些犯错的机会。这个世界不缺乏想要教你做事的人,也绝不缺乏愿意颐指气使地指责你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学会肯定自己,爱惜自己,包容自己。不要过多的去自责,自责不会让绝不会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反思是可以的哟!
财富
关于财富,老实说这是一块很大的内容,我没有思考非常的清晰。这里我就把我今年关于这部分的思考先做一个总结性表述,希望以后随着我自身积累的越来越多,我可以做更深入的思考。
我先借用了投资里最常用的两个概念来进行分类,即我将其分为价值财富和价格财富。价值财富的特点是隐形的、延时反馈的、偏心灵的,比如读过的书、过往的经历或旅程,甚至我们的意识。而价格财富的则是显性的、及时反馈的、偏物质的。如资产、工资、稿费、投资收益等等。
而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我用了这么一张简单的财富冰山图来表达。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19691-1641391597389)]
我觉得这个表达挺形象的——就是我们所用的可以一眼就让别人感知到或看到的往往都是我们的价格财富,它就是明码标价的,一个月工资多少、外快又有多少、买的房子、拥有的车。但是,价格财富它与价值财富不是完全割裂。它们存在着一种依托关系,价格往往都是价值到达一定程度的一种体现。但这个过程通常都是漫长的,少有一蹴而就的例子。厚德载物、厚积薄发,这是我能想到的可以对这两种财富进行一个辅助诠释的两个成语。厚德载物描述了一种静态关系,厚积薄发则描述了它们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
不要和身边的人攀比价格财富
不要和身边的人攀比价格财富——这是今年我对财富这一块最大的个人反思。说出来就有点搞笑了,我今年,可能也不止今年,我做了太多这种事情。我总是从这种价格财富的攀比中获得优越感、快乐和自信。小到公司发了什么福利,跳槽涨了多少工资,今年收入几何,诸如此类我,我总是愿意发到各种群里去炫耀一番。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好呢,生活又多了一种新的动力。下面我就来说说,我为什么觉得这样不好。
第一,和身边的人攀比价格财富绝对是一把双刃剑。上面我说了,我总是从这种攀比中获得优越感、快乐和自信。那同样的,当别人分享他们的可见成果时,我也免不了会从中获得挫败感、焦虑和自卑。而且可以说大部分时候都是处在这种不好的心理状态。这样的一种状态带到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不满、抱怨、消极的结果,根本不会有动力可言。当我们无意识的去攀比,基本上也就是内耗的开始。
第二,和身边的人攀比价格财富还是一个囚笼。可能会有点不太好理解,所以这里我也尝试画了一个示意图,来更形象的表达一下:
[图片上传失败...(image-d4777e-1641391597389)]
这个图的想法来自《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收入将是离你最近的五个人的平均值。上面图中是我假设的五组人的一个收入情况,以五人组B的数据来看,“我”的年收入是13w,如果他和自己身边的人去比较,那么他的目标会是超越18w。这就是我说的囚笼了,他被框死在了最近五人组B的这个框里,他看注意不到其实还有最近五人组C和最近五人组D的存在。而且在做一些选择或决定的时候也会受此影响,比如通过频繁跳槽涨薪或者接大量没有技术含量的私活儿来达来赶超自己这个小框框里的最高收入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在一个成长型公司里进行一个较为长时间的经验、技能积累或者忽视了做私活的时间可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价值财富积累,比如看书、写作等。这就是我说的当我们去和身边的人去攀比收入、资产这种价格财富时,我们就已经禁锢了自己。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也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换工作之后我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但我9月--11月还是推掉了两个2w左右的私活儿。
关于理财
首先对于投资理财这件事儿,我的看法一直都是越早越好,因为买入某只股票和卖出某只股票,这个操作他不是一个定量决策,而是一个定性决策。他更多的依靠的是你对市场,政策,价值,趋势,情绪的感知和以往买卖经验,甚至是你的个人直觉。所以如果你觉得将来你会做这件事,不如低成本试水,保持对市场的观察,去经历一轮牛熊市,这也是一种价值财富的积累。
这里我就罗列一下近三年的收益数据
产品 | 2019 | 2020 | 2021 |
---|---|---|---|
股票账户 | 37.74% | 65.64% | 9.55% |
股票账户2 | 0 | 7.03% | -17.71% |
且慢策略跟投 | 3.93% | 24.63% | 11.89% |
虽然今年整体表现还是盈利的。但我明显看到了自己靠运气的那部分。我在止盈止损的策略上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我也感觉到我对识别风险的乏力。2022年,我应该会阅读一些关于价值投资的数据,来充实一下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021的一件大事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1d8e1-1641391597389)]
2021对我来说最大的事——应该就是我把Aller送去英国留学啦。这就是为什么上面理财里没有存款收益,哈哈。都拿去交学费了。这件大事也是我2020年定下的四个目标里唯一实现了的一个。这也让我理解了那句“这个世界上能用钱解决的事儿都是小事儿”。因为在那四个目标里,这个我只需要准备钱。其他三个都需要我付出更多个人的时间、精力甚至是毅力才能完成的。而在留学这件事里Aller是那个需要花费更多经历、时间和毅力的人,她需要顶着疫情蔓延的恐慌和前期家里人的压力去完成回到大学母校打印绩点、考雅思考了好几次、申请学校、订机票,申请签证,订宿舍等一系列事情。最后终于在我们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她踏上了梦想之旅,我觉得这是我2021年干的最了不起的一件大事。
2022的值得期盼
我先将上面提到的新年目标在这里做一个汇总:
- 疏远与手机的距离,摆脱对手机的依恋,重新定位手机与我的关系
- 适当优化我的完整工作日作息表,然后将自己的作息时间向着它靠近
- 将锻炼这件事儿变得常态化
除此之外,2022年,我还想对自己说
2022,做一个温柔的人吧,去和身边的人做最有效的沟通,不再对不符合心意的话语有过激情绪,也不再使用一言不发的冷暴力;
2022,做一个积累价值财富的人吧,去探索更宽广的生活,不再纠结于你比别人少500工资,也不再窃喜于比别人多一天年假;
2022,做一个会读书的人吧,去真正链接人文世界,汲取养分与力量,不再走马观花,只关注重阅读量的增长。
最后我想说
先说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可能是最值得一看的2021个人年终总结。“可能是”就纯粹是致敬一下偶像——老罗发布会上调侃广告法的梗。所以即使把它拿掉,可能也完全不觉得有什么违和的,甚至还会有点更加贴切的感觉。
再说说为什么今年的总结,我非要搞这么一个简易的系统。难道就没有想过,很多特别厉害的人,他们已经有一套完备的时间管理方法或者他们已经有一种良好的自我提升的框架吗。我可以说,我不仅听过,而且还试过,在14年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书中讲一个苏联人柳比歇夫,做事非常有效率,也特别有时间感。这个人似乎永远都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做一件事已经花了多少分钟。而他非凡的一生又归功于他的一种时间记录方式——叫“事件—时间”日记,他用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时间感,并以此优化自己的时间分配。
当时年少迷茫的我,自然也想要走一条通往人间高手的路。于是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记录了92篇坚持了3个月,放弃了。2016年7月-2017年1月我记录了213篇坚持了6个月,最终也放弃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尝试过了,因为我发现可能这个方法会适合一些人,但它并不适合我。
今年在樊登的《读懂一本书》的后记里读到了他写的这么一句话:
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只有学习者自己最有可能知道自己渴望知道的和已经知道的。
我从这句话看到了一个信息,如果前面10几年最好的老师是父母,那么后面几十年最好的老师只能是你自己。所以,我当然知道人生 = 时间 + 健康 + 财富是简单的。并且每一块里面的内容肯定也并不完善,甚至像“注意力本身可以划分为财富为什么我又把它放在了时间金字塔里?”这样的问题可能都没有解释到每个人都能理解。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正在亲自绘制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地图,学着去探索我渴望的世界和我要到达的远方。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还是希望你能给我点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