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第一次读《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时,只是感慨,一个笔记本的使用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讲究?还讲得略显啰嗦。因为没有读出书中的重点,所以即使后来使用了方格笔记本,也没有根据书中的建议和框架进行有意识地应用。
近日在家闭关休息,略感无聊时重读了这本书,也想了解下笔记本到底有哪些使用技巧。恰巧阳光很好,我窝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读书。读着读着,我的身体渐渐坐正了,我竟然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角色转换的重要性,感受到了不同阶段的思维脉络,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书中提到的学习笔记本、工作笔记本和提案笔记本,都具备“记(记录)、思(思考)、传(传达)”的功能,均采用“事实、解释、行为”进行组织,这正是学生、初入职场人员、资深职场人员(博弈人员)所需要采用的表达方式,而笔记相应地承载了这份日常书写表达。
学习笔记本侧重于提问能力和概括能力,记载的是老师或书中已经整理好的知识,需要及时区分自己“理解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当场把“不理解的地方”解决掉。
工作笔记本是“懂得取舍”、“敢于舍弃”的笔记本,侧重于知识分辨能力、提问能力,以及论点归纳能力,需要将“论点”非常明确地写在标题区域。
提案笔记本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侧重于“行动”出口。在“论点”的基础上,从“事实”出发,执行“五个为什么”加深思考,,区分“事实”和“意见”,将“行动”写在右侧区域,并将“结论”明确在标题区域。
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笔记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学生时期的“一秒钟记忆”、工作之后的“三分钟确认论点”、提案“结论”的少即是多原则、笔记中常用的图表类型、“信息为先”等等。
之所以从笔记内容中看到角色变换,是因为一开始没有抓住这三类笔记本的重点,对照分析后,猛然发现,这正是学生时期、初入职场、具有职场经验后的区别所在。
学生时代主要学习已经整理好的知识,注重吸收、思考、概括;进入职场后要从大量的资料中分辨出有用的资料,要根据事实形成论点;当具备一定的职场工作经验后,要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论点基础),进一步深挖问题本质,找到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行动方案。这相当于知识吸收、知识应用、知识推进(知识本质)。
反思自己,并没有切实意识到角色转换的过渡和它的重要性。由于从学生到工作,一直待在校园里,所以对于工作能力方面的有意识锻炼并不完备。工作后遇到的资料、会议特别多,相应地,信息来源特别广泛,行政文件、教学资料、科研文献、会议交流等等,我并没有特别用心地去思考,什么信息对我是有用的,导致被海量资料包围,却找不到重点和切入点,没有及时处理不理解或疑问的地方,导致在工作中无法聚焦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很少梳理工作心得,不能有效地指导后续的类似工作。提案笔记本中的各个部分,完全可以对照到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项目申请,项目申请书的撰写之所以觉得特别困难,实际上并不是困难在“写”这个阶段,而是从“读”这个阶段就已经存在问题。
写到这里,思路一下子变得特别顺畅,还对照并建立了一下与其它书的内容的联系,例如《好好学习》中的“临界知识”。更重要的是,既然角色转换做得不好,那就放手去做、有意识地去锻炼吧,阅读资料,整理资料库,形成工作论点,执行下一步行动,将这几个过程放在我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也放在我的生活中,而笔记是我的一种记载方式,延伸工作和生活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