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1087】 2018/12/06 星期四 荐书蜜友:daisy(登化)
文:杨捷
一篇《在黄庄,没有不上课外班的孩子》引发了我的许多回忆与思考,有陪伴两娃一路走来的失败教训,也有自己从“泥沼”中爬出后的一些顿悟体会。
首先申明,我不在北京黄庄,而是在魔都上海,黄庄的鸡血程度是高跟鞋的细后跟踩出的定点压强受力,上海的鸡血程度是高跟鞋底脚掌部分的受力,黄庄是聚焦点,更集中,上海是个面,相对分散。
所以,看黄庄的教育,我似乎具备了“当局者迷”与“旁观者清”的双重视角。
从快乐的小学生到痴迷游戏
儿子百感交集的“补习之路”
起点
我主动选择了“鸡血”的中国教育
2008年,德国出生长大的儿子快5岁了。我们开始筹划孩子学习母国文化的事,为继续留在我们奉献了青春的德国还是回中国而争执不下。
虽然不知道祖国的教育会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确定,中国的教育不会像德国一样,学习全看自己有没有兴趣。
我非常认可儿子接受的德国学前教育,觉得它对于发展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与求知欲非常好。但同时,德国由于福利体系成熟,没有工作的人也依然可以过着非常体面的生活,因此而滋生了一大批懒人,德国社会会因此而走下坡路,可想而知。
如果学习全凭兴趣,确实可能真的“成大才”,但也有可能还没等找到兴趣,就已经被“懒癌”俘虏,打退堂鼓了。
2009年底婆婆病重,我们毫不犹豫地带着即将“幼升小”的儿子,和怀在腹中的女儿回上海了,大有破釜沉舟之感。
1-3年级
也曾是轻松的小学生
2010年的“幼升小”比现在简单不少。看到福山正达新建校招生,我们就去了,入学考试没有考任何知识,而是让孩子们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孩子来选拔。
福山正达是一所民办外国语小学,我和孩子爸爸想当然地认为:这么好的小学,英语比我们小时候好太多了,应该就足够了吧。另外,孩子从小在德国幼儿园打下了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的底子,在班里成绩也不错。于是,我们除了支持孩子多读书以外,任何学科类辅导班都没有上过。甚至,我从来不知道他有什么作业、考试都考些啥。
4-5年级
我也加入了共谋大军
三年级时,数学老师说儿子学有余力,可以学点奥数,可是我发现他对艺术和体育更感兴趣,就拒绝了。没想到的是,到了四年级,他主动说:“妈妈,我们数学考试最后有10分的附加题,学过奥数的同学都会做,可我不会,可以帮我也找个学奥数的地方吗?”我这才开始慌急慌忙地去找,却发现现在学奥数,已经晚了。
奥数的解题技巧是一种套路,三年级讲过的套路四年级就学不到。而且它是一种超前学习,二年级学三、四年级的内容,三年级学四、五年级的内容,四年级插班很难插进去。后来,奥数学习愈演愈烈、上奥数的年龄越来越小,我相信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没有在“始发站”上车,后面就都跟不上了。
奥数带给家长们的这种焦虑情绪,渐渐蔓延到了各个学科领域,语文、英文、甚至编程、体育这样的“素质教育”……学生们都越练越早、越练越鸡血了。
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裹挟了进来。真正应了前两年郑也夫先生写的那篇宏文——《中国糟糕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谋》!终于,在儿子四年级升五年级的暑假,我也不可免俗地加入了“共谋大军”。
小升初
尝到了“补习”的甜头
上海的五年级是小学衔接初中的“小升初”年级,如果不满意家门口统配的初中,就要凭实力去考。想在考试中胜出,光靠学校里教的数学难度是hold不住的。所以,我给孩子攒了个3人小班数学课。
老师是位很有经验的小学数学老师,但不是机构里教奥数的那种。这样的老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她有针对性地找到孩子的薄弱环节,再启发式地加深难度让学生自己去做题,做完后大家一起分析自己的思维逻辑。一个假期补了十次课,就将孩子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升到了低于奥数,但肯定是高于学校的水平。
最后,我们考上了心仪的学校,而且入校后,儿子的数学老师说:“他的数学思维保护得很好,没有被奥数套路过的痕迹。”
儿子在五年级还上了一个有点像“大语文”的综合辅导课,同时拓宽科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他试听了一次课就被老师讲的精彩内容所吸引,屁颠颠地成为了老师的脑残粉,连午饭都要吃老师爱吃的东西。
既然是自己喜欢,当然学得好,以至于后来接触到的老师们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涉猎广泛、知识面宽,也为他上了中学后自己写小说自娱自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年级
晴天霹雳,儿子沉迷起游戏
因为之前尝到了“补课”的甜头,上了初中以后,发现学校的英语、数学难度呈断崖式上升,我便毫不犹豫地又将孩子推进了补习班。还追随班里学霸的脚步,让他在初一就超前学习了物理。
这次,就没那么好运了。
不仅几万元的英语、数学学费没有多少回报,孩子还偷偷迷上了“王者荣耀”,经常半夜打游戏。而我这个稀里糊涂的妈妈直到一年后才发现!
开始,我非常难过、焦虑,好在孩子爸爸比较淡定,教育了儿子又开导了我。我也把这当做教育途中碰到的一个坎儿来对待,我始终坚信,人生中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儿。
我仔细分析了孩子会在这么多补习班的情况下还去迷恋游戏的原因,忽然发现:
孩子的时间被排得好满,满到我们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而且在儿子上初一的这一年,女儿上一年级,每天放学后我将女儿送到少体校练网球,晚上7:30才回家,这段时间儿子都是一个人处理自己的生活的。他可能会寂寞,可能有了问题无人请教,上补习班只是为了满足我希望提升他成绩的需求,不是他自己的需求,只有在打游戏的时候才能忘却烦恼,找到成就感。
还有,上了初二以后,儿子提前学习物理却没有好好听讲的恶果暴露无疑!他自认为学过一遍了,上课不好好听,可是题目做不出来又懒得去搞懂,就这样恶性循环,漏洞越积越多。
7-8年级
反思之后,相信孩子
经过反思,我们上了初二,就把所有的补习都停了。
爸爸的意见是,除非儿子自己主动提出要补课,否则就不再补习。而且,补课一定要根据他的自身情况挑选适合的老师,宁缺毋滥。
另外,我们都刻意调整自己的时间,多与儿子待在一起。比如,我把女儿送到网球场后就立即回家,在家里做好饭陪儿子吃个晚饭,再去球场接女儿。虽然每天多了一个多小时的开车往返,但看得出儿子是开心的,他一定是慢慢感觉到自己受到了重视。爸爸也会多腾出时间单独陪伴儿子,甚至专门去接送儿子,在路上陪儿子聊天。
初二暑假,我们一起回德国参加了北威州最好的一所私立学校的考试,儿子顺利得到了Offer。纠结了两天,儿子告诉我们:“我不想高中就离家那么远,我想回上海上学,我会好好努力的。”那一刻,我挺感动的,于是说:“那你就负起你的责任,说话算话。”
初三了,难度加大,功课也更紧了,孩子果然在尝试履行自己的诺言,虽然还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但他的进步,我们看得见。
痛定思痛后的反省
在女儿身上我“迭代升级”了
回看儿子在上海上学的这9年来的点点滴滴,从早期的“快乐教育”到“深陷补习班的泥塘”,我总结的最失败的教训就是:
该长线培养的短视了
最痛心的就是英语,这是需要细水长流、慢慢积累的学科。小时学英语时,儿子的很多口头作业都偷懒不完成,凭着小聪明、记忆力好,考试成绩都不错,让我误以为英文不用管。平时也没有督促他多积累复习词汇,更没有引导他多看英文原版书,错过了最轻松的积累期。
最该抓的却忽视了
体育是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其实我们一家人都爱运动,儿子在德国4岁就参加足球俱乐部了。但回到上海后,我没有好好帮他找资源、长期练习,以至于他玩什么都非常业余,到了高年级很难找到可以一起玩的同伴。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没有那么强,见到困难就绕行。
到了老二,我自然知道如何吸取经验,摒除教训了。而对于女儿的教育,我是这样做的:
1、 有些不要送到培训班,要点滴培养
像英语和语文这种语言类学科,不能觉得送到培训班里就可以,很多事情是应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输入的。
我崇尚母语先行,经常陪女儿聊天。两岁半开始让女儿听各种语言的儿歌磨耳朵。慢慢的,儿歌中文的、英文的都唱,诗歌中文的、英文的都读,绘本也是两种语言的都看。女儿习惯了以后,进入小学,给她买了英文的网课和中文的网课,她都很喜欢上,也都交流无障碍。
再就是阅读,千万不可以因为作业多就忽略了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给孩子的留白时间,他们会在阅读中增加自主学习能力,也同时会去思考。孔子不是也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吗?
而且,最好中英文书的难度可以齐头并进,如果你中文书已经在读《上下五千年》了,可英文只能读得懂绘本,那读英文书必定索然无味。
2、学会做减法,然后全力以赴
在学科之外,女儿爱好非常广泛:跳街舞、画画、钢琴、唱歌、网球等等,我给她每样都坚持了一年以上,然后让她自己取舍。后来她排了序:网球的优先级最高,其他能删的都慢慢删除了。
我们进了少体校练习网球,每周5次,每次3小时。她在球队里各项综合体能测试都是最差的,可她是真心喜欢打,为了提升自己的体能和速度,每天早上坚持跳绳、跑楼梯。现在,她硬是打出了年龄组全市前8名的好成绩!
通过女儿的进步,我体会到了很多:
当孩子自己真正想做一件事时,根本不会觉得苦,还会主动调整自己来适应。
女儿刚上学时动作很慢,一点作业要做两个多小时,为了给打球留出时间,她的作业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她也习惯了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每天花10分钟,记忆3、5个单词或成语、诗歌,去网球场路上的时间用来听课。体育带给她的是抗挫能力和吃苦精神,还有努力付出终会有回报的信念。
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时,家长最好是不计回报、全力以赴地站在孩子一拨帮他。
女儿的时间规划就是我帮她一起制定的,她从中尝到了甜头(各科成绩越来越好,在班级中的威望越来越高),自然也就更加信任我。我也非常感激她,让我对自己当妈妈又增添了信心。
你的焦虑只是你的焦虑
回过头来再看黄庄,我作为也被裹挟进入的一枚,深有体会。
我也曾经历一边忙工作一边帮娃秒补习班的焦灼,排了半年队还没能等到补习位置的煎熬,劳民伤财却换来厌学孩子的委屈。还有一回,儿子晚上10点自己骑自行车从补习班回家,被另外一辆自行车撞飞了,腿受了伤不能动。当好心人将他送回家时,我直接就崩溃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所有与我一样参与这场“共谋”的家长,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当我们无私给予的时候,心里最舒畅的人究竟是被给予者,还是我们自己?
交大的周德毅教授曾经说:
“中国字真的有意思,“舒服”的“舒”就是一个“舍”一个“予”,古人早有所察:人在舍得给予的状态下才是最最舒服的。所以,我们应该感激那些无条件接受我们给予的人,他们让我们舒畅,让我们有了优越感。对待孩子,我们尤其要警惕,不要因为自己的优越感而忘记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而是要感谢孩子无条件地接受我们的给予。”
想去补习的
到底是孩子还是你?
去培训班的孩子,可以分为几类:
A、父母之命去的,因为家长认为他需要补课
B、周围同学都去上补习班了,留在家里太无聊,为了见同学而去上课
C、为了提分,或者为了取得竞赛证书为升学贴金
D、真心喜欢这门学科,自己的兴奋点在此
分了类就可以看出,A、B两类其实是没有必要去上补习班的,家长只是满足了自己“表达爱孩子”的意愿或者为孩子担心而已,并没有真正动脑筋去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教育中有“剧场效应”,但是设想一下:我们现在真的在剧场里看戏,前排的人都站起来了,你想看所以也站了起来,可是孩子呢?
如果孩子也想看,他会站起来,甚至爬到你的肩膀上,骑到你的脖子上;
但如果孩子没兴趣看呢?他可能会睡觉,可能自己打游戏,跟你关系比较好的话,可能会央求你带他离开剧场。毕竟,世界那么大,有意思的事情那么多,为什么一定只能在这个剧场里看戏?!
这样描述大家是不是就明白了?不论是否剧场效应,如果这是孩子自己有兴趣的,他不会觉得苦,就像我女儿练习网球,高温酷暑下一遍遍地达标800米她都不喊累,如果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就像我儿子上补习班,又苦又累还产生各种问题。
我朋友的儿子超级喜欢数学、喜欢编程,他可以通宵达旦地做这些,我儿子喜欢做小制作、写小说,也会因这些事废寝忘食。每个孩子真的不一样,我们真的应该拥有一双发现孩子的眼睛,才是对我们孩子的真爱。
为什么要留在北上广
你想清楚了吗?
为什么北上广的鸡血状态会那么严重呢?原因很简单,这是全球精英汇聚的地方,我们的孩子在跟全球精英的孩子竞争。
我有个朋友经常跟我抱怨说儿子不像她:
朋友:我当年多上进啊,数学一直是全镇第一!
我:你把你儿子带回你们镇上学吧,他不见得比你差。
有时,我也会觉得上海这样的城市压力很大,询问自己为什么要留在这里。大城市的便捷、人的多样、博物馆、运动设施、自然景观等等资源的丰富,都是把我们粘在这里不舍得走的原因。而为了这些,我们也就不得不把孩子留在了这么高竞争的地方。
但是,如果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补习班里,而补习的又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又没有时间去利用这些资源发现生活之美,那么在北上广竞争的意义何在?只是为了当炮灰吗?
说得再直接点儿,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机会发现生活的美好,没有时间独立思考、独立与人交往,成年以后如果遇到挫折,他拿什么激励自己挺过去、活下去?!
生活本就是一场游戏,东边不亮西边亮,何苦带着孩子和自己一起把日子过得那么拧巴呢?
这样走四步
解决你自己的焦虑问题
其实,大家远不需要谈“焦虑”色变,焦虑只不过是正常情绪的一种。我们可以坦然地接受它,对自己说:“OK,我知道,我现在开始焦虑了,让我来理一理问题出在哪儿了?”
如果你觉得是孩子的成绩不够好给你带来了焦虑,千万不要以为他成绩好了你就不焦虑了。要知道,你焦虑是你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希望孩子成绩好,要好到什么程度呢?要是想考的学校考不上怎么办?要是考上了这个学校却不像预想得那么好怎么办?……
焦虑情绪一上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忙着做决定,这个时候脑子是短路的,经常的后果是用一个错误决定引发另一个错误决定。一定要整理思路,分以下几步走:
第一步,和孩子换位思考,仔细想清楚,这个决定是谁的意愿。
举个小例子:有一天,你老公对你说:“老婆我见你鼻子长得不够挺,给你买了美容卡,你去隆个鼻吧!”而你并没有觉得自己鼻子不挺,并没有想去做隆鼻,你会感激他吗?
给孩子报补习班上课前也可以用这个思路来换位思考一下。
第二步,做好决定后,做孩子的陪练,始终和孩子站在同一拨,帮他考虑。
学习这件事,孩子努力不够就努力,方法不够就找方法,坚持一件小事,利用碎片时间等等,只要孩子的态度端正了,结果是什么都坦然接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就和你想做CEO, 付出全部努力也不见得成功一个道理。
但在这个努力过程中,你一定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全都试过了达不到目标就偷偷换目标呗,条条大路通罗马,你不拧巴,孩子也不拧巴。
第三步,没有能力去改变的事情不要抱怨,只专注自己能做的事。
父母一定要先育自己再育孩子,钱不够就去挣钱,孩子学习资源不够就去找资源。不要一股脑儿觉得这是社会、政策的问题。
还有人归咎到父亲缺席的问题上,我想说,我有些在各国驻外使馆工作的朋友那真的是常年两地分居呢!日本的朋友还告诉我,他们就是“要孩子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呢!
把时间浪费在抱怨上是最没有意义的。
第四步,人是动物,任何年代都应该把生存能力放在第一位考虑。
我从小在新疆长大,“居安思危”是根植于心的概念。所以我特别欣赏日本人的理念,首先把孩子当小动物来养,关注孩子抵抗自然界变化的能力、关注孩子的营养健康、关注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把控能力。
女儿班里的日本同学很小就能翻跟头、倒立行走,令其他同学非常羡慕。我们家长可能羡慕人家孩子能背好多诗、英语流利,这是因为虚荣;但小孩子会羡慕别人对自己身体掌控的能力比自己强,可能别人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能够体验自己体验不到的感觉。这来自本我、天性。
所以,做任何决定,首先要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脑力充沛。
“教育”一词来自拉丁语,是“引导出”的意思,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潜藏于身体或内心的东西引发出来。
这个是多维度的、不可考量的结果,如果用单维度的成绩、升学来评判,本身就错了。
现在的情形是这是竞争,不是教育。
竞争本身带给人的是竞争感而不是竞争力,但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带给人竞争力的。比如,一个会帮助别人、懂得合作的人就比只会埋头刷题的人有竞争力得多。
我主观臆测一下:绝大多数家长应该都是希望孩子将来健康、幸福的吧?那么逆推一下,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健康问题比较清楚,那么幸福呢?
哈佛75年的研究证明:幸福感的指数来源于人际关系。那么试想,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训练如何竞争、怎样把别人比下去,他将来能有好的人际关系、能幸福吗?
在孩子教育的这件事上,我们真的是不“谋”也得“谋”,但如果我们是合在一起“共谋”如何赋予他们不幸福的人生,那不是自作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