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分享一下关于“苏门四学士”的四个小故事,最后一个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四人,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脱颖而出,于是有了“苏门四学士”的组合,且各自皆有一定的成就。
01 黄庭坚,成就最高,命运坎坷
黄庭坚本是江西洪州一级豪门之后,黄家拿进士拿到手软,祖父兄弟十人,居然七人进士及第,父辈兄弟六人,也是数人中进士。
书香门第的出生,让黄庭坚自幼禀赋才学,记忆超群,还是妥妥的“考霸”。22岁的他,参加乡试,位列第一,次年春天,他便进士及第,步入官场。
一入官场,就遇上了王安石推行变法,苏轼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作为苏轼的学生,他自然而然的被视作与苏轼一样的“旧派”,于是他的命运将与他那受“乌台诗案”入狱被贬的老师一样颠沛流离。
政敌们甚至在(神宗实录)里找到了一句“用铁龙抓治河如同儿戏”的句子,诬告黄庭坚蔑视神宗,无中生有的“文字游戏”,让他被一贬再贬,连花甲之年的他都不放过,最后被贬至广西宜州时,还被人从破寺庙里赶了出去,只能手握毛笔、砚石,找了个更加破败的戌楼栖身,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被贬至宜州的他,与友人在外饮酒,归家途中,突遇暴雨后一病不起,在穷困落魄中离世。
如此坎坷的命运,却未能遮挡他在文学创作中的光芒。四人中,也属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是江西诗派的领袖,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词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他的诗形体兼备,内容丰富,具有瘦硬老辣、新奇峭拔的风格。
02 秦观,生猛高大,却是婉约一代词宗
秦观的祖上是南唐武将出身,他在年少时喜欢与豪侠之士游玩饮酒。他长得生猛高大,脸颊有浓须,还常被人以胡须开玩笑。
而秦观也是个柔和多情的风流才子,艳事不少,还会偶尔用几句“月下花影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俘获佳人芳心。
更为有趣的是:因为很多人极为喜爱他们师徒,传言出了秦观是苏轼妹夫的说法,不过这只是两人被“亲上加亲”而已,并无此事。
03 晁补之,诗词堪比苏轼,散文更胜一筹
晁补之与黄庭坚一样,同样出生于士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对于他的聪敏强记,还有一则故事流传: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
此外,晁补之诗学陶渊明,因此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自号“归来子”,与苏轼的豪放豁达不同,他的诗词常常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可见,什么样的老师,不一样会教出跟自己一样的学生,不过我在此这样说并非贬义,只是想表明晁补之与苏轼的词章风格并不相同。
04 张耒,存词仅6首,被称“布袋和尚弥勒佛”
诗人在大众的感观中应该是身材欣长,玉树临风,偏高偏瘦,张耒却是大肚便便的样子。
陈师道还作了一首诗打趣张耒,说他“张侯便然腹如鼓,雷为饥声汗为雨。”黄庭坚更是直称“六月火云蒸肉山”,还叫他“布袋和尚弥勒佛”。
张耒虽然是一个大胖子,给人丰衣足食的印象,可他们家经常入不敷出,连吃饭都成问题。后来他与黄庭坚一样因为政治问题,被一贬再贬,几个月吃不上肉,但他依旧胖。
张耒为人豪爽而又滑稽,因为存词少而存在感比较低,但是他能以仅存的6首词,与另外三人并列“苏门四学士”,可见其才情不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