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同学爱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当时觉得这么说的人特别牛,似乎他先一步找到了人世间的真理,随着年纪增长,到现在却不能苟同。

如果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那么这条路是否真正正确,还值得讨论。
人都有从众心理,原始环境里群体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的安全,所以大脑固有的模式就是跟从。
一个群体当中,领路都靠经验,在象群里特别明显,带头母象的经验是整个象群生存下去的保障。
人也不能例外,动物属性的大脑都会按照几近相同的方式动作。
领头的人依靠经验获得族群的领导地位,TA就有义务帮助族群以可靠方式获得食物,以及安全。
小范围内的经验足以支撑经验的可靠,不等于大范围情况下的适用,所以经验适用有一定情况和范围,它不是全能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个群体进入陌生的环境,总有一个首领来带领。
首领对新环境也不熟悉,但出于对自身领导地位的捍卫,TA不得不勉力前行。
其实,TA的勇气也是来源于随从,因为一大帮人跟着你走,不管前面有什么,领头人的恐惧都小于殿后的人。
而跟随的人,因为相信领头人一直以来的表现,自然是不会发出任何反对意见。
所以一个团队就这样因为“相互的信任”而整体前行,只不过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双方都不挑明的基础之上。
这个时候,我们能说领头带的路是错的?抑或跟随的人是错的?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个说法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偶然和逻辑错误。
成了路,是不断有人修正前人的错误,没有成为路就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知难而退或就是行不通。
但不管是一群人走通的路,还是那条未行走完的路,我们都不能简单地说这条路是对的,而那条路不对。
要不然马云当年创建阿里里巴巴的时候,那么多人都反对的情况下,他聚集十八罗汉坚持走下去,居然一直走到今天,似乎就有点不对了。
所以路对与不对,不是人想当然的对与不对,有时候人们都以为自己以为的,就是自己以为的,往往犯下大错。
每一个人面临的情况都有不同,每一次组成选择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不是选择走那条路的问题,而是自己心里有没有目标的问题,而这个目标还恰好与当前的选择符合,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选择的路。

人生面临的选择很多,也很少。
选择每天都有,但符合自己,且自己有能力去走的路却不多。
如何才能选择到属于自己的路,这就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不能仅凭一时冲动而为之。
芒格曾告诫世人,如果想要获得自己人生的成功,就要坚守三个原则:学习积累、耐心等待、坚持不懈。
学习积累用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让自己更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
耐心等待的不是彩票大奖,是属于并符合自己能力的机会,想办法一定抓住它。
坚持不懈指在前行的道路上,目标清晰、行动坚决、百折不挠。
那么在这之前,就是了解自己。
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是建立在对自己充分的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之上,如若不然就是做白日梦。
目标有多重要,它能让人充满斗志而不放弃,摒弃行尸走肉般的盲从生活,彻底跳出过别人日子的日子。
不再跟随别人的脚步,除非那是你志同道合的战友。
虽然走自己的路,难免孤单、困难重重,但好过没有灵魂的生活。
现在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最坏的情况是竞争越来越大,人们都很焦虑,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那里,人生的围城进和出都只有一次,不能在浑浑噩噩中消耗了一生。
最好的情况是这是一个可以容错的时代,只要你不是杀人掠夺、投毒贩人、危害社会和人类,你错了,付出了代价,这个社会都接受你以自己的方式站起来。
这几天褚时健成为了网红,因为他终于想要歇一歇了,但想他70多岁再次创业,我辈也应该有他的志气。
这个世界上有几种人,答案可谓千奇百怪。
我的答案是有两种人。
有目标的人,行走在自己的光明里。
没有目标的人,在路上等着容下自己的那一个坑,掉下去,不再爬上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