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新素质培养源自深度学习课堂

创新素质培养源自深度学习课堂

作者: 闫兴刚 | 来源:发表于2021-02-14 15:24 被阅读0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005年,温家宝总理探望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时,钱老感慨的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是对我们当代教育的深刻反思和质问,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深刻反思的重大问题。

          无独有偶,出版过《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上个世纪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他提出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的人种基因智力水平和古代科学文化的创造力是非常高的,这是世界公认的,而对近现代的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自然科学水平的最高标志“诺贝尔奖”鲜有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人为什么在近现代的世界发展中落伍了?为什么失去了创造力、创新精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仍在教育。

        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从国家的高度推动全民的创新创造。

        中小学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摇篮。破解“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谜”中小学教育责任重大。这些质问疑问,说明了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党和国家针对这些问题,努力的进行教育体制、机制和新课程改革与探索,提出了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力图扭转教育的面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品德高尚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

          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新的服务。21世纪以来,创新的内涵进一步扩展,可以说一切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新产品、新方法、新过程、新服务,都被认为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特殊事件儿,而是无处不在的与日常经济与社会生活相伴随的,与人的发展相伴随的。创新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概念,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可以进行创新,每个人都可以有意无意地参与创新活动,人人成为创新之人是可能的。

          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人格与心理三个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发散与转化。创新思维包括吸收、记忆、理解知识的能力,洞察力、注意力、操作力,以及举一反三、随机应变的变通能力和思维的流畅性。形成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互相影响促进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通过具体实践将头脑中的假设转化成成果,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能够冷静的看待周围事物,对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非常明确,不盲从,不犹豫,不断的迎接新挑战,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我们的贡献呐?

    一、创设情境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知识内容以及对学生“已知”学情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体验,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以情境化问题任务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深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努力探求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创新创造是自主思维的过程,只有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真实历程,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二、设置具有思维含量的挑战性、开放性问题链。

            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学习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就是学习的成果。具有思维含量,能挑战学生“已知”思维的开放性问题,能使学生进入评价、分析、创造的高次目标阶段,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的发生。只有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解决具有思维挑战性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才能激活思维进入深度学习。学生在问题链的层层递进启发引领下,一步一步的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批判性、思辨性、创造性的构建自己“新知”,从而形成高品质的思维方式、学习模式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三、创造学生平等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机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深度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合作探究,倾听、表达、交流,形成批判性的思维。在思维碰撞对话中不断的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校正、完善、提高,建构高品质的学习能力,形成更丰富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思维方式,开拓自己的思维力。在平等的合作交流中形成强烈的自信力、自我效能感,更加积极勇敢的不断挑战困难的问题与任务。

    四、杜绝机械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记》有云:“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就是让学生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感性经验和真实体验,获得丰富深刻的切身感受,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才能发生知识情感的迁移、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广泛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最好的支撑。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学校教育应该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五、教师以赏识、倾听、包容的深厚师爱悦纳每一个孩子。

          罗素提出“教育应该是爱的活动,而不是冷冰冰机械的、僵死的方式来从事。凡事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形成或自由的发展。”《什么是教育》的作者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倾听学生的思维表达,肯定学生不同的思路、观点、认识,教师的包容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它体验被赏识尊重的成就感,更加充满自信和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打开思路、努力地去探究更好的解决方案,形成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和更加积极的创造精神。

          课堂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提供更加高品质的学习材料、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以学生自控和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强化学生之间的协同互助,不断提升他们挑战的水平和层次,学生更加自信、更加主动、更加负责、更加热情的参与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就不断的形成,快速的发展。

          我们构建这种深度学习的课堂,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是对“钱学森之问”“李约瑟之谜”最好的破解,就是对创新型社会形成的最大贡献,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发展最负责的工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新素质培养源自深度学习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my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