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生日,差点忘了。不过,记得也不是什么好事,她只是不断的提醒我,又老了一岁。如果光是把她当做一个纪念日,而不管是多少岁,其实也应该不错。没有人记得我的生日也就罢了(早上写的,后来收到了礼物),今天我给自己一份什么礼物呢?生日该吃面的,那就给自己下一碗面条庆祝一下吧。
生命什么的,实在太奇妙了。曾经在这个世上真真实实存在过的,就那么消失了,仿佛过去成了一段梦。在老家,拿着扫帚扫地,拿起碗碟盛菜,看着那张桌子下排列整齐的那些伞,柜子里的杯子,这些,都是公婆准备的(早上跟先生提起这几句话时,他流泪了),留下的都是他们的痕迹。东西在,人却没有了,多不真实的感觉。只有想到他们的儿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才觉得是真实的。
中学时学过韩愈的一篇文章——师说,可谓是深入人心。现在读《古文观止》上韩愈的其他文章,突然想到,啊,当时写这篇文章的韩愈可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啊,他居然不存在于世上一千多年了。现在的我,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我,可不就是跨越了时空,跟他进行思想交流嘛。更何况,我在读他的文章时,对他的说法,确实有些不太赞同,比如,他对佛、道两家是那样排斥。不了解就加以排斥,未免失之偏颇。苏轼和李白,这两个人的诗词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就因为他们不止精通儒家,对佛家、道家也不排斥,且十分喜欢,所以,读他们的文章,没有被说教之嫌,反而有“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之感。不过,其实我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直有点战战兢兢,因为“文章合为时而作”,我对韩愈的时代不是太了解啊。他写这样的文章,可能也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况且,韩愈的诗写得据说也不错,我一时想不起有没有读过他的诗,说不定他的诗歌中呈现的是另一种状态呢。(今天读简友“繁花满城”的文时读到了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才想起这是很熟悉的一首诗,原来韩愈的诗竟然那么清新,跟他的文相差太大)况且,如果从他们生存的状态来说,李白一生求取功名,却难以如愿,苏轼四十年为官,三十年在被贬谪的路上。韩愈呢?有没有像他们俩这么惨?
也许吧,经历的挫折和磨难越多,人的思考会变得越深入,思考越深入,想法也就越透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度过那些难以为继的岁月,才会给后世留下熠熠生辉的思想。
大学教授也是如此,只有儒道佛都涉及,甚至都有所研究,他的课听起来才是灵动的,才是有深度的,才会触及听课者的灵魂。写作者不也应该如此吗?李白和苏轼不必说,豆豆三部曲中的《遥远的救世主》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不就是贯穿了禅宗的思想吗?王阳明的《传习录》,名字就来自于儒家啊,《论语》中的“吾日三醒吾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王阳明被称为是儒家中的慧能,他的思想就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所以才那么让人喜欢。
所以,我要不要跟韩愈来一场真正的跨越时空的交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