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拆书?怎么让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如何拆书?怎么让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作者: 小飞啊吖 | 来源:发表于2022-05-28 23:37 被阅读0次

    学习是一个人的事。

    1. 我们为什么要拆书?

    我们大部分人读书,都希望学以致用,而不仅仅是像做足疗一样,只图过程爽。

    我们拆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使用。

    要想使用知识,必须先理解知识。不知道是爱因斯坦,或者是费曼说的,一本书,你读完,感觉是理解了,但是,如果不能自己的话讲出来,并且讲出来后让外行人也能听明白。你就没有真的理解。

    我自己就出现过多次这种情况,比方我之前做编辑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我能不能快速教会他如何做编辑。我发现,我没法让他迅速搞明白,里面有很多的专业术语,我没法用他听的懂的话教会他,即使我个人觉得很简单,他就是隔行如隔山一样的听不懂。然后,我说,你去买本书看吧,我教不了。

    其实,不是学的人太笨了,而是教的人太笨了。是我太笨了。当时我自己也刚入行,学了一些术语,自以为理解了,但是没有深入理解。只能用术语解释术语,根本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话把专业的问题讲明白。

    读书是知识的输入,拆书是知识的输出。我们做拆书,其实最大的收益人是我们自己。拆书可以逼着我们,必须真的理解一本书,必须深入理解一本书。不然的话,你拆不出来;或者拆出来个人都觉得没信心。

    拆书其实是一个知识整理的过程,有助于你学以致用。那些说读书无用论的人,很多时候是没有完成第一步,没有理解知识,没有记住知识,没有把知识放在具体的场景中去思考,所以,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想不起来自己本来是有知识的。

    而拆书,是让你的知识形成可迁移的能力。

    2.什么书适合拆?

    所有的书都能拆,但是,工具类的书更适合拆。

    工具类的书就是给人方法的书,比方经济学类的书,管理类的书,心理学类的书,这种书给人方法,所以才被成为工具书。

    工具书的写法就是观点+论据+论证,很像我们中学时候写的议论文。只不过学写议论文是不少于800字,写书的话通常不少于10万字。

    对于一本书而言,如果只讲观点,几百个字就够了,甚至几个字就够了。比方《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它翻来覆去地讲,举了很多例子,但核心意思就是细节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

    那么,你或许会说,我知道了这句话不就行了嘛?知道了这句话是不是就不用读一整本书呢?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讲,只知道这一句话是不行的,因为这是干巴巴的一句话,没有场景,你看着理解了,实际上你没理解。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是为了让你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让你感同身受了,将来你用起来,才更顺手。

    不过,现在的工具书,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方,一个观点,明明一个案例就可以解释透,它给你举了五个案例。在信息过载的今天,有点浪费读者的时间,这也是工具书比较适合拆的原因,它本来就有大量的凑字数的内容。

    对于文学作品,比方小说和诗歌,欣赏语言美和情节美,是学习的一部分。你把文学作品给缩写了,大家只读故事梗概,实际上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我们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只拆工具书。

    3.拆书的标准是什么?

    拆书其实没有标准,一本书,1000个人有1000个拆法。

    在我这里,好的拆书,就是让外行人也能看懂的拆书。

    从本质上,拆书要降低知识的难度系数,降低读者的理解成本。那么,你如果能把一个很难的知识,解释得让外行人都能看懂,我觉得你就拆的很棒。

    不过,拆书有个前提,你不是在生产或者发明知识,你是把作者的知识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表达出来。

    所以,拆书人要尽量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思,尤其不能故意曲解作者的意思。

    拆书人的角色定位,有点像翻译,只不过,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拆书是两个难度系数之间的转化。

    当然,阅读的时候,误读总是免不了的。我们唯一能避免的,是不要故意曲解作者的意思。做到这一点,你的初心就没有问题。要记住,你是在拆书,不是在瞎编。

    4.为什么拆书需要口语化?

    移动互联时代,有一种写作方式流行起来了,叫口语化写作。就像自媒体,公众号,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用口语化写作。他们还给口语化写作冠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网感。

    口语就说话,它的好处是理解成本比较低,外行人都能看得懂。

    很多人一拿起笔,就习惯写书面语。其实,有一个办法可以治疗,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台下坐着一群学生,等着你给他们传授知识。

    你把自己代入这样的一个场景中,你就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了。总不能对着课本念吧,你就要想着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出来。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需要口语化不是绝对排斥书面语。有的地方,需要书面语的,必须是书面语。比方术语,人家就是这么一个名称,你不能改名称。你可以用口语解释这个术语,但是,你不能改术语的名称。

    5.不是读完全书才能拆?

    很多人听到拆书,以为就是拆一整本书。其实不是。拆书的本质是选择重点。假设一本书有20个知识点,你可能只能拆其中3个,这就是一个选择。你认为哪些重要,就选择哪些。

    你读完第一章后,可以拆第一章;如果你每读完一章,就拆一章。这样读完全书之后,再拆全书还有了一个基础。

    当然,从阅读的角度看,先通过全书,再进行局部拆书,是效果最好的。这样你理解的更全面。因为有时候,第一章的一个知识点,可能在第五章作者又换了个角度进行论证。如果通读了全书,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拆的更全面。

    6.关键词——关键问题——关键主题

    对于工具书而言,它基本上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阐释某个理论,介绍某种方法而存在的。因此,书里面肯定有关键词、关键问题或者关键主题。

    比方《影响力》这本书,它的关键词就是目录上的黑标题,比方《上瘾》这本书,它的关键词也是其目录上的黑标题。

    因此,看书先看目录,就能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目录就是这本书的结构,目录里隐藏着这本书的关键词。

    当然,有些书,目录里没有关键词,正文里有。尽管我觉得这样的作者都很讨厌,但是这样的作者人数不少,并且他们这样做,也有他们的考虑。

    如果这样的话,就需要你的发现和提炼能力。对于工具书而言,重点内容要发现其实也容易,着墨很多的地方也很重要。

    不过,作为拆书人,你选择的权利。作者的重点,不一定是你的重点。有的地方,作者着墨比较少,但是这个知识点对你很重要,你可以拆。

    7. 拆书的关键是会举一反三

    阅读的时候,读到有关键词的内容,你可以停下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关键词,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这个知识可以在生活中怎能用。

    可以用RIA来描述“举一反三”这个流程:

    R(阅读知识)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当然,作者在书里也会举例子,你在解释关键词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书里的例子。但是,有时候,书里的例子经常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你如果能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或者发生在中国的例子,替换掉书里的例子,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别人也就更能听得懂。

    8.如何让拆书更精彩?

    你也知道,出人意料,才容易带来掌声。拆书要精彩,就要让读者产生“哇,原来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比方你一开始罗列一些看起来很难的问题,把读者看的一愣一愣的;然后告读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这样一个转折,读者就会哇的一声,原来是这样的。读者就会很佩服你,而你真正理解了一个知识。

    比方,对于一个问题,大家的看法是这样的,你告诉它,真相不是这样的,真相是那样的。这么一个转折,同样会带来一种势能。起到很好的促进全面理解,增加兴趣的作用。

    另外,要想让拆书更精彩,知识浓度要高。不能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你啰里啰唆的解释半天,这样读者看的很厌倦。

    9. 最后终结一下拆书流程

    1)选择要拆的知识点。如果你是拆给自己看,你就想选啥知识点,就选啥知识点;你如果想拆给别人看,就要选择对别人有用的,或者别人感兴趣的知识点。别人对啥感兴趣?别人对他不知道的东西感兴趣。尽量选择别人不知道,或者虽然知道,但是理解片面的知识点,这给了你一个装逼的机会

    2)用轻松幽默风趣的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没有人喜欢一板一眼,如果你决定自己是一个严肃的人,只会一板一眼,那你就先一板一眼的来。

    3)使用带有神转折意味地表达方式。如果没有转折,就没有出其不意。其实,对于一个一板一眼的人来说,如果能用两次神转折,也会显得特别优美。

    4)知识浓度要高,要越最少的文字,传递出最多的信息量。

    5)至于拆书要不要介绍一下作者,或者这本书的简单背景。我觉得,你介绍一下也行。但是,这个不是重点,只是让人知道,这是本什么样的书,这本书是谁写的,不必太详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拆书?怎么让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nw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