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母子关系,太过纠缠,太过没有界限,因此催生了一大批长不大的“妈宝男”;
中国式的父女关系,则太过疏离,太过有界限,因此催生了一大批忍辱负重的“包子女”和“女汉子”。
1
我们常会提到母子关系,因为它与婆媳矛盾、夫妻关系紧密相连。
但我们很少提到父女关系,也许是因为父亲和丈夫们都不爱发声。
然而,父女关系的影响,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众多女儿们的生活和婚姻里。
比如,身边常有这样两类父亲:
一类是典型的“坏父亲”。不仅脾气暴躁,还出轨、家暴、虐待妻子、打骂儿女。
另一类,也是中国社会里更常见的一种,他们不嫖不赌,没有婚外情,也没有家暴史,但就是疏离和冷漠,外加无处不在的大男子主义。
跟这样的父亲生活,女儿们的处境显而易见。尤其是“坏父亲”,很容易给女儿们造成一个致命的错误认知,那就是:
男人可以这样随意打骂妻女。
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在以后的婚姻生活里,她自然也会允许丈夫这样对待自己和孩子。
同时,在暴力和冷漠环境下长大的女儿,还很容易因为男人稍微给一点肯定和关怀,便不惜一切为对方肝脑涂地。
这便是我们经常说的“包子女”(语出“长个包子脸,就别怪狗跟着”)。
因为父爱的缺失,她们非常渴望来自异性的关注,也非常害怕失去。因此,当关系和自我发生冲突时,总会倾向于牺牲自我,以换取关系的延续。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忍辱负重的妻子长期生活在丈夫的暴力之下,却不愿离开,也不会反抗。
这多半都是因为她们的观念很小便被歪曲,并且根深蒂固。
比起低质量的父爱,她更害怕没有父爱。
也有一些女儿会认为,男人都是这样随意打骂妻女,或者男人就是这样冷漠。
为了阻止被伤害,她们依靠远离来保护自己。全面地厌男,不谈恋爱,不结婚,自己做自己的男人。
这一类多见于“女汉子”中,她们对男人不信任,对婚姻也很悲观,几乎做好了独身一辈子的准备。
无论哪一种父亲,都让人无奈;
无论哪一种女儿,都让人心疼。
2
人都天然渴求父爱,那么,父爱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一个女儿而言,父亲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力量,代表着安全,还代表着异性。
父亲对女儿的夸赞,不仅是来自长辈的嘉奖,更是一种来自异性的肯定。
这种肯定,能让她感到自己是有女性魅力的,是值得被爱的。当她从父亲的目光和语言里得到了这样的自我印象后,自然也会在其他异性面前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从容而自信。
“看,我妈的老公、我奶奶的儿子、我叔叔的哥哥、我外婆的女婿,都认可我了,我是美丽的。”
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现,有一些姑娘,论长相、论身材,可能都不出彩,但却自信满满,为人出事都得体大方,自然也很受异性的欢迎。
相反,一些明明条件不错的姑娘,却始终无法在异性面前保持自信,以至频繁遭遇渣男。
我们无法确定自信姑娘的背后,百分百有一个支持她的父亲,但可以确定的是,自卑的女孩,一定很少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赏。
对外界而言,人常常有美丑之分。但对一位女孩而已,只要在父亲眼里,她是美的,就足够滋养她一生的自信。
一个成功的现实例子,便是台湾女艺人陶晶莹。
作为艺人,陶晶莹实在不算漂亮,但当别人臆测她是不是因为长相而自卑的时候,她却表示:
“讲起来呢,其实大家说我过去是很自卑的,但事实上我告诉你们,我小时候觉得我很漂亮。”
陶子透露,自己的自信主要来自外公。因为她从小被寄养在外公外婆家,而这两位慈祥的长辈,从来没有因为她的长相而打击她。
相反,承担父亲角色的外公,还夸赞小小的她眼光好、审美棒。
正是这种赞赏,让她没有失掉自信,也让她即使不够漂亮,也依然得到了男生们的青睐和热烈追求。
这份异性缘,一直延续到了她的婚姻。她的现任老公,小她五岁,长相英俊,性格温柔。夫妻二人目前育有一子一女,幸福美满。
当然,因为长相,成年后的她还是在工作上遭遇了不少歧视和贬低,但因着从小形成的底气,这并没有打倒她。
最终,她以最本真的样子,在以容貌为重的娱乐圈,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陶子对自己的评价是:
“我不完美,但我很美”。
这是一个得到过充分父爱的人,才会给自己的评价。
3
当然,陶子所得到的父爱,不是来自父亲,而是来自她童年养育者——外公。
这也说明,父爱,并不局限于一定来自亲生父亲。
当亲生父亲因为某些原因无法陪伴在身边时,接替父亲的人,依然可以给孩子带来同样效果的父爱。
因为,父爱的关键不在生父,而在爱。
而最好的父爱,就是父亲爱母亲(或养育者之间相爱)。
我们常说身教大于言传,父亲爱母亲,其实就是父亲在亲自示范,一个女人有权得到丈夫怎样的尊重和爱护,而一个男人,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和操守。
记得大帅哥吴尊曾被问过对男人花心的看法,吴尊这样说到:
“我不想让女儿长大后难堪。我希望我的女儿可以很骄傲的说:‘你看我爸爸跟妈妈的感情。’”
这,便是父爱最好的模样。
对于一个女孩儿而言,只有见过了健康的亲密关系,体会了良好的夫妻互动,她才会知道挑选和抉择,才会学着等待和不将就,才会不因内心长久的匮乏而焦虑,最后去垃圾堆里找男人。
垃圾堆里找男人,找到的,也顶多是个垃圾人。
许多女性的悲剧婚姻,几乎就是从此开始的。
4
我还见过很多女性,她们自己可能已经步入了中年,甚至老年,而她们的父亲,大多也已辞世,但她们仍然身陷父爱情结,无法从与父亲的纠缠中走出来。
而人生的大半,也都在寻求父亲的认可。
尤其当这种认可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时,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与父亲相似的权威,转向与父亲相近的异性,或者转向整个外界。
于是,她们一次次耗尽精力和情感,去博取来自外部的保护和赞美。但又因为终究不是父亲,所以即使得到了,也并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
如此无尽循环,在找寻父亲和找寻自我的路上痛苦挣扎。
只有极少数的女性,可以非常幸运地从祖父辈或丈夫那里获得缺失的父爱,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疗愈。
但是,在别人身上寻找父爱,就等于向一个本不应该承担这份爱的人要这份爱,这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
你有可能要得到,如果对方恰好跟你互补,愿意给与。
但更可能的后果,是要么你要不到,对方嫌你太过索取,两人关系破裂;要么你暂时要到了,对方对你也有企图,一旦目标达成,也将再次失去。
5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我们都是悲剧人”。
因为我们的人格注定要由父母来培育和塑造,就算他们出了差错,年幼的我们也只能接受。
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改变的机会。
已经成年的我们,首先需要明白,我们对男性的态度,几乎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的榜样树立得好,我们就会对男性更信任,相反,会对男性更加敌意。
然而,父亲只是他自己,他能代表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男性。
父亲对我们的评价,也并不就那么客观,很多或许只是他自己的投射,也或许出于重男轻女的习惯,以及只会表达攻击的性格。
别忘了,他除了是父亲,还是一个普通人。
你在乎他,也并不代表他就是正确的。
而我们,可以让自己“恨”父亲,恨他并不合格的那一面。
中国人讲究孝顺,其中的重点就是要“顺”。我们不被允许讨厌自己的父母,一旦生厌烦之心,就将背负沉重的道德压力。
但是,父母不是完人,他们有让人尊敬和爱戴的一面,也就注定有让人不那么喜欢的一面。
我们不用强迫自己一定接受和消化他们不尽如人意的那一面。有爱有恨,才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常态,而“恨”,往往是走向人格独立的一个突破。
愤恨过后,我们最需要学会的,是去对话、和解。
有机会的时候,用你们都能接受的方式,跟父亲表达出你的想法、你的委屈、你的不解,同时也听听他的解释和回应。
你会发现,你们之间,很多都只是误解。
如果仍然无法沟通,或者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请哀悼。
我们的父亲,可能真的没有我们儿时期盼得那么美好,我们的父女关系,也可能始终没有达到内心渴望的那样亲密和友好,这是一个悲伤的事实。
我们需要接受这个结果,哀悼他的不完美,然后扔下那个总是期待他完美的沉重包袱,轻装走向未来。
美国前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曾说过:
“除非经过你同意,否则没有人能让你痛苦。”
就算是父亲,想要一直影响和伤害你,也需要经过你的同意。
而你,可以不同意。
— END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十而灰”(sanshierhui30),
一起探索性与爱的真相。
往期精选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缺爱”?
留美女博士杀夫分尸案:致命的“琐事”
好色的男人,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386万人离婚大数据:有一种传统“美德”毁了婚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