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完胡竹峰先生的《旧味》 ,掩卷而思,竟无太多记忆。进来越发懒怠了,现在如此萎靡。罪过,罪过。只好从后往前,大概回忆一下书中内容,不辜负有着这本书的下午。
《旧味》后记之中,作者除了自己的“一言堂”,邀了八人,来做“八言和”。最为印象深刻便是那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油条相对搓。人面不知何处去,油条依旧下油锅。”原是戏谑小改崔大家的旧诗,因着朴素的写实风格,不禁叫我屡屡发笑。大诗人与妙龄少女, 穷小子和油条西施,竟在几千年后重合了。这大概就是诗的魅力吧。
最后一篇为民国旧事,全篇均引用鲁迅等民国各大作家的文章,杂糅而成一篇新作。借用序言中方先生的话,作者的阅读,妙思真真叫人佩服。读民国时的书太少,导致看着这一章,也并无多少违和感,单单在读到一二句自己熟悉的句子时,才跳出戏来。这也算是个警钟,待到恨少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啦。
满清的介绍不大记得,由于自身原因,总是不能客观平和的围观这段历史,也只有满汉全席印象最深了。
明代的吃食,大抵只记得,朱元璋草根出身的缘故,与历代相比,明代起初于吃食上是十分简朴的。皇帝老子都珍珠翡翠白玉汤了,臣子们哪敢大鱼大肉,海味山珍啊。对了,还有一点,马铃薯,甘薯之类,通通是明代传入,对于这二薯,我可是爱之深,恨之切。
元代因着少数民族统治,汉族本身的吃食上不得主流,倒是牛乳羔羊之流传播甚广。丰子恺先生的《假使羊识字》倒是叫人深思。
宋,只这一字,便叫人无边的想象那汴京的熙熙攘攘,灯火通明起来。各种吃食,数不胜数,我倒是一个都想不起来了。真是遗憾。
说唐,作者提到了另一本同名之作,化用彼名为此章起名。对唐朝,本人真是了解的越深,越是痴迷。那豪放的气势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想要冷静自持,谈何容易?唐代开始,吃饭的方式逐渐由分食制演变成合食制。的确,这种大开大合的吃法才适合唐人。胡人的影响也在吃食上体现出来,酪,乳等等。吃食习惯与对丰润身材的崇尚也是有联系的。作者的思考角度令我豁然开朗,就好比炎炎夏日灌进一大杯冰水。畅快非常。
隋朝终是太匆匆,作用却不可忽视。也对,少了哪个朝代,历史估计都会变化,至于变化是大是小,还会不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估计又得深思一番了。
十国五味,可真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只记着个《韩熙载夜宴图》。不大理解这画的时间空间,待日后再说吧。
南北朝的旧事,和尚皇帝的圣令真是忘不了哈。估计鲁智深之类会拍着腿,痛骂多事吧。
两晋的妙事太多,对这个朝代的好奇简直要把我淹没。曹丕的书信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朱夏涉秋,尚有余暑”的表达,不爱荤腥爱蒲桃的可爱之处,会让我记着许久吧。曹植的骆驼,的确有点好奇。不知现在还有人吃驼峰么?曹老爹的杜康酒,醉了多少人,不知道他自己醒了没?刘伶的狂放不羁,学不来也不想学。难道还要接着做五石散的旧梦么?说到底,人这种生物大多一样,不做这梦,也做那梦。最怕的就是,梦了不自知,醒了才捶胸顿足,还比不上前人呢。
三国鼎立的时代,作者借着罗老先生的演义讲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俚语,原来还藏着这些信息,吃食早就不单单是饱腹之物了,它身上蕴含的东西到底还有多少?果真是以食为天。
汉代的内容,说来惭愧, 大抵都就着饭咽下去了。
先秦的豪奢,估计是历代引以为戒之事,但我也不禁偷偷幻想一下,燕赵韩魏的顶级美食。汇集于此,虽是地狱,心向往之,本来就是俗人一个咯,更加确定一下,并无不可。
春秋战国貌似是分两章来写,脑子混乱,就在一起记下吧。“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叫我深深领略到老子的无为而治。商汤喜欢的秦味是什么来着?倒是叫我忆起唐代的槐叶冷淘来了,我的记忆区到底是如何划分的,唯有哭笑不得。
写完才反应过来,三曹之事应该归于三国吧?还是两晋?对于我这种历史一团乱的人,徒增笑话。
谁知是怎么回事,本来是为了论文找资料的,思路又不知跑到几百公里之外了。《旧味》还需再读,新书还没开篇,这拖懒的毛病什么时候改正了,什么时候才准吃想了许久的红烧肉!想想,倒是有了点动力。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又被浓汤鲜饭之类勾走了魂。
随缘吧。
另记,
书是从中午读到下午的,晚上忽然想回顾一番,结果大失所望,仍有记忆的不过十之一二。也警醒了我。
一边回忆一边写下这篇小记,内容大概有些错误,待到二记之时再提吧。
本来是用敲在手机上的,回来后稍稍改动了一些不顺之处。估计就算是现在,这里仍有诸多问题。
慢慢来吧。
2016.4.24 21:44 四人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