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绘本《小房子》
时间:2019年10月9日上午8:30——9:10
地点:A222
上周三上午第一节,是自己的又一次成长课。作为一名入职已2年的老师来说,心里的压力更大,也更焦虑。尤其是当一堂课能决定这一天的幸福感时,心里对于想要把一堂课上好的愿望就更强烈了。
本次成长课上课时间隶属于“我们与未来”领域下“千奇百怪的房子”的开启时段,同时也正好处于国庆假期回来后的第二天。综合以上情况,我开始了提前备课:
1.聚焦领域目标下的话题目标和话题思维导图,梳理话题逻辑,思考本堂课在话题中的位置及学生应该掌握的话题目标。
2.基于话题目标、学情和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绘本。
3.细读绘本,尝试解读绘本内容,从话题目标、学情和教学进度,确定教学目标。
4.设计教学活动。
最后选择的绘本是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
我想,之所以会想到它应该是被那个蓝色天空下的小房子莫名吸引的吧。因此拿到《小房子》,我开始尝试像第一次阅读它那样去阅读,读文字、读插图、读文字+插图。记录自己想到的问题/灵感/发现——
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小房子的拟人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它在故事里是“她”,“她”有表情变化,她见证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往后的时空变迁,既包括了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包括了建筑的变化。但是小房子的情绪以及能够体现小房子情绪变化的微表情如何能够让孩子体会得到?相比而言,建筑的元素(或者说房子的元素)如何凸显出,如何让孩子进入故事的世界,我在这堂课里进行了以下尝试——
1.国庆回来,在桌子上提前摆上一束雏菊;
2.提前制作了《小房子》教具;
3.邀请学生出任建筑师,提前设计房屋,设想绘本中期,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城市的设计和建造;
4. 在第一次试课的过程中,听课老师建议在比较抒情的段落加上音乐,如此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能够更好的进入故事情节,体会小房子情绪的变化;
5.在讲绘本的过程中,结合文本特点,加入了口语训练。
基于以上考虑,我确定了本堂成长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内容,体会故事语言的美好,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尝试用语言描述故事中部分插图的内容。
(2)在阅读故事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了解,在小房子的见证中社会建筑及交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3)通过“城市建筑师”一角的参演,学生能够体会小房子内心情绪的变化,知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会对一些建筑产生间接的影响。
反思(核心问题)
第三节课,老师们齐聚A106,针对我的课,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1. 教具的制作应以充分发掘和激发孩子的体验感,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保证孩子参与的秩序为前提;教具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更加精美;
2.针对绘本的内涵,是否符合放在话题开启,有待商榷,但是老师的尝试和细节是有效的;
3. 课堂的结构应更紧凑,尤其是在导入环节,费时不应过长;
4.教学目标需要承载的思维训练应该是作为重点,语言的训练可以移到其他课时完成,聚焦思维性知识的训练才是更有效的,因此,目标的侧重点需要更有针对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感谢在成长道路上一路同行的每位老师!
另外桌子上摆上一瓶花,真的,很好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