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非凡
图 | 网络
《死亡如此多情》
采访者记录百名医护人员口述的关于生命最后的故事
我也很多次想要给死亡一个形容词,却从没想过用多情这个词。
有些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但家属不愿放弃治疗,一遍遍的上呼吸机消磨了病人最后的意志也带走了病人仅存的尊严;有些病人还有希望,可是看到家属拿着出院证明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乞求与绝望;书中也有一些坦然面对的例子,可读来心中又总是惋惜。
死亡怎么会多情呢?大概是因为有患者的不舍,家属的留恋,医者的仁心,那些自此两隔的永别,才有了人的温情。
我们总是习惯对死亡增加太多旁观者的情感,我们站在哲学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医学的高度去想象这件事情,却忘记了送别本身的样子。
这本书一直在提到一个概念,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愿我们历经岁月,都能懂得。
《明天我要去冰岛》
这个女孩,活成了一座岛我们总在对每一件事情赋予它特定的意义,却忘记欣赏它本身应该有的样子。
更年轻时候的出走,假装成为某个人,尝试每一种意想不到的自己。当我们日渐找到了自我,后来的每一次出发其实都是回归。
嘉倩说她很喜欢这句,“我们为了逃避自己而旅行,却发现很难离开自己。”
是啊,人是一个社会动物,我们无法置身事外。嘉倩在书中写到,
在我的成长文化中,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很重要,个人是危险的,不合群的,幼稚的。我试图理解那些集体主义中的被访者,但是我发现,做到了的被访者们通常并不快乐,他们告诉我,失去自己,交易灵魂,这一宗买卖不那么值得。我发现,那些没做到的被访者也不是失败者,他们会遇到和自己类似的人,彼此吸引,安全地默默地生活,不喧哗,在集体主义中低下头过自己的小生活。”
后来嘉倩回国,兜兜转转,最终定居在冰岛,在德雷克维亚过着她喜欢的生活。
嘉倩的知乎主页有时,我们必须孤独,必须成为局外人,才能看清自己的模样。
《花田半亩》
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的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今年再读,已是三刷。第一次是在自己大病初愈时,第二次在自己心灰意冷时,第三次在自己迷惑茫荡时。
田维文字所呈现的那一份美好和动容,对生命报以最大的珍惜和尊敬,总是让我的视线瞬间清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是田维最喜欢的诗句,花田半亩这个名字也取自该诗。
田维在文字里说,
迎接所有安排,而无所怨恨和悲戚,从容淡定。
这样的生命,将是骄傲而尊贵的。
我于是决定拒绝狼狈,拒绝一切忧伤。
虽然,我落下来眼泪。
那是因为切肤般感同身受的疼痛,因为太多的深爱。
我要记得,我将遗忘。
田维在文字里说,
当生命也终于随浮华远去,我终于得到安宁。
万物美好,我在中央。
正如田维的老师,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蝶儿飞走了。”
关于读书,我听过最好的答案是,
哪怕深陷泥泞,读书也能让我仰望星空
希望每一个陌生的读者,都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