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这是一段不太清晰的历史,虽然这段历史史书记载的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重复性记录,没有太多的信息,所以考证起来非常困难,至今学者们也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之所以要把这一段说不清的历史拿出来讲,是因为《诗经》中两首非常著名的诗和它有关。
第一首是《旄(máo)丘》。
国风·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yán)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黎国遭受敌人的攻击,然后逃到卫国,黎国大臣则因为卫国没能担当起方伯的责任来主持正义而作的。
据说黎尧帝的后代,本来在山西长子县定居(见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后来搬迁到河南黎阳一带,史称黎国或者黎阳国。至今长子县的特产----可爱的布老虎还被成为黎侯虎。
搬迁的原因是遭到了敌人的侵袭,黎候抵挡不住,就率国逃窜,奔到了卫国的地界,卫国就给了他两个地方安顿,中路和泥中。
但是虽然卫国给了黎候两个邑,却没有承担其大国该有的责任,没有帮助黎侯复国。方伯在诸侯中就是一方之长,是需要负责主持正义的。
卫国的祖先是西周的宗室,所以有方伯的身份。其实卫国不帮忙的真实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他当时实在是实力不济,无能为力呀。
虽然这段故事在书中的记载少得可怜,但同时代的诗人们还是记录了下来,通过刚才介绍的诗歌《旄丘》向大家诉说黎候寓卫的凄凉故事。
旄丘就是前面高后面低的土丘,黎国一遍一遍请求卫国出兵帮助自己复国,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于是黎国的一位大夫很着急,无奈之中登上小土丘,哀叹着国破家亡的遭遇。
关于这段历史的另一首诗非常有名,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熟悉并喜欢的诗作《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式微的微这里是指黄昏,天快黑的意思。微君之故的微是“若非”“不是”的意思。
据《毛诗序》说,这首诗描写的是黎候呆在卫国比较安逸,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复国了,黎国大夫看见了很着急,就劝黎候要振作,得想着早点回故乡的事。
诗人用发问抱怨的语气直接说,天都快黑了呀,你怎么还不回家?要不是因为你我干嘛呆在中路邑、泥中邑呢!
本身的语义十分明白,用发问的形式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用短促的句子写出来,简单明了,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这首《式微》还有一个小故事。
在《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汉末大儒郑玄学识渊博,家中文风鼎盛,连婢女们都饱读诗书,一时为人所称赞。
有一次一个婢女甲做事没做好,郑玄准备打她一顿,结果这个婢女不断为自己抗辩,这让郑玄大怒,让人把这个婢女扔到泥里。
就在这时,从门外来了另一个婢女乙,远远看见站在泥里的那个,于是俩人就有了两句精妙绝伦的对话:
婢女乙问:“胡为乎稀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中呢?
婢女甲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刚才去跟他说话,恰好碰上他发怒生气。
这两位可爱的婢女说的话都是《诗经》中的句子,胡为乎泥中就是出自刚刚介绍的《式微》,一在这里小丫头巧妙地把泥中这个地名说成了稀泥中,而另一句“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则出我们前边讲过的《柏舟》,是庄姜将哀叹自己和卫庄公夫妻之间感情淡漠的事。
《诗经》中两首诗的句子,让这两个小丫头直接截取,拿来使用,而且跟当时的场景如此契合,语意通畅,浑然天成,让人佩服的不行不行的。
而我们伟大的卫宣公呢,他这一生存在的意义就是突破了周礼伦理道德的底线,上淫庶母,下同儿媳,暗杀亲子,或许是天谴无道,公元前700年的一个冬天,在他的两个儿子----太子伋和公子寿死后的第二年,卫宣公也结束了他淫乱无聊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