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口儿

作者: 虚度_色受想行识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1:26 被阅读0次

“茶口儿”是一种方言。

俗话说:“就好这口儿!”“口儿”一定要转述成普通话大概是“感觉[feel]”的意思。对于“茶口儿”的理解,北方有“大碗茶儿”,南方有“古早茶”。

这里说的都是一种“味道”。“味道”不单单指的味觉,还包括嗅觉,当然宽泛的说还包括场景,其实就是上面说的“感觉[feel]”。它可以是一种曾经有过的记忆,也可以是一种符合想象的感受,还可以是当下刹那的触动,总之是与你和合的。人生一遭可以碰到许许多多的人事物,碰倒了是缘,契合了是觉,是最难得的,是令人欢喜的。

茶也如是。

土壤(地)、淡水(水)、阳光(火)、空气(风),这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也是人生存的环境。土地、阳光、空气这是不用担心的,淡水则成为是人类最早的、最重视的“饮料”。为了生命的健康,人类除了从食物中摄取盐分以外,还学会了从咸水(海水)和土壤里获得盐,有了盐味的水由于来之不易,只能与食物同食。后来当食物越积越多,只好任由腐败,酒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至于茶叶,则是作为“菜”或“药”,后来慢慢在“菜”或“药”中间蜕变成了“新式饮料”。

当人们相聚在一起,究竟该喝些什么呢?

酒?酿酒不仅花时间而且要花费粮食,还容易喝多了;盐水?贵不说,身体也受不了;水?难得相聚难道就喝白开水吗?于是,茶被历史选中了。孙权的孙子孙皓最早喊出了“以茶代酒”的口号。

南宋 · 刘松年《撵茶图》

茶叶一开始就是用来吃的,但是既然成了“座上宾”“国宾茶”,总要有所选择。天下各州多有产茶,要设定一些标准。土壤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要自然生长不要刻意栽种(“野者上,园者次”);要按时节选芽采摘、看天气制作保存……

茶叶制作出来以后,香味要适宜、汤色要适宜、回甘要适宜、口感要适宜,于是依本地的茶种,采取了本地合适的工艺,按本地方家的评价,形成了本地的好茶。各地名茶竞相追逐,从区域到跨区域,从跨区域到整个茶叶市场,标准五花八门,好茶各有千秋。

但是为什么还是涌现出了屈指可数的有名气的茶呢?一者,从茶种到制作到泡饮皆恰到好处;二者,有文人的助阵与文化的注入。其实古代是没有所谓六大茶类之分的,因为六大茶类的区分是依照科学测算的发酵程度去衡量的,虽是科学分类反而有些固化,也为很多人欣赏茶叶设置了一个无形的障碍与分别。

大多数人对于茶叶是熟悉而陌生的。纵观茶叶的发展史已经有些繁复,当五花八门的茶叶文化产品充斥于茶叶市场的时候,眼花缭乱的卖家和不知所云的买家只能凭借一个个历史故事和一篇篇评测报告若有所思的勉强的沟通。只听得滔滔不绝的都是什么山什么坑,这时候多半真的是“煽”和“坑”了,也不知道装的一肚子是茶经还是生意经。

更有意思的是,要想买到好茶总不能个个都成为从种植到销售,从品评到审美的高手。单从一杯茶本身又有几人自知呢,最终还是要靠靠谱的人,绕一圈又回到原点。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事且非常多。茶莫能外。

在伦理层面:告茶、端茶送客、三茶六饭、受茶、茶喜、茶寿

在社会层面: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馀饭后、粗茶淡饭、喝大茶

在文艺层面:茶艺、茶席、茶室、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工夫茶

在宗教层面:茶供、茶道、一期一会、禅茶、吃茶去、和尚茶

以上罗列的词语,从早先的社交伦理作用,到社会生活层面,再到文人骚客的万种风情,最后一如“闲谈不如诵经”,围绕喝茶的种种喧嚣顿消,从茶的感受(茶口儿)到感受茶的是谁。跟随茶叶一路走来,范围慢慢缩小,程度慢慢深入,反观的视角终于落到自我。

无论是生命意趣还是融通佛道,有些事终究是要留给自己的。

索性为了这“茶口儿”,反求诸己一回。

要承载就要有内在,素养并非一日养成,但是只要用心,并不困难。老人们常说馒头是甜的,可是我们却觉得馒头没有味道。这是因为老人嚼的慢,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而我们都是嚼几下立马就咽了。所谓“酒头茶尾”,说的就是喝茶要耐住性子,几泡下来才知个中滋味。

要想找到“品”的感觉,必须要内外夹攻。文化基础是加油站,仪式规范是加持力,氛围气场是加速器。至于心态自不必说,把它当做文化、生活、兴趣、习惯还是职业,对于真谛的感悟还是有偏差的。

这些准备好了以后,需要有一个将外在信息场转化为内在体系链的过程,再将内化的东西外显,就是一种升华了。到这里是要感觉适合自己就可以了,因为很多东西并不是既定的,也不是强求的。会有焚琴煮鹅的过程,也会有恰到妙处的体会。

不用担心巧立名目或是语似高深的这种说法,只要从本心出发,去理解就无碍于他。譬如“香清甘活”,凡是茶先闻其香这是必然,香要夺人而不能冲此一和,再看汤色清亮、清凉,不沉不浊,送入口中浮于口贯于腔回甘自现,至于“活”则是整个过程中身心精魂的愉悦,强要用语言描述,必然各有所得,这也是“活”的体现。如此一来,“韵”为何物,还会难以知晓吗?

明代 · 文征明《品茶图》

既然“茶口儿”是在自己,又何必望而却步。

更何况茶走的是中道,要是怕市井太闹,庙观太冷,文人路线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嘉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吟诗,激发诗思等。”(冯正卿《芥茶笺·茶宜》)从来都知茶三酒四,“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料此言不虚。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茶为什么又喝酒,有的人喝茶还点香,如此合适吗?如果还会这样问就是喝笨茶了。看这边或是“晴窗细乳戏分茶”,或是“盏茶浅抿会心事”,或是“酒醒春晚一瓯茶”,或是“赌书消得泼茶香”,有茶在,把日子过得讲究、喜悦、自在就是殊胜。

什么时候也会说:“来二两好茶,就好这口儿!”算是成了。

相关文章

  • 茶口儿

    “茶口儿”是一种方言。 俗话说:“就好这口儿!”“口儿”一定要转述成普通话大概是“感觉[feel]”的意思。对于“...

  • 浓茶烫盏品三晌丨品茶

    天津人嗜茶,饮茶讲究“口儿”,好酽茶。“口儿”意即香气与滋味。这茶口儿或许还应包括天津人对热茶的偏好,俗称“烫嘴儿...

  • 老俩口儿

    瘫痪十几年的老头,有个臭毛病,喜欢吸烟 。 他一日说自己有脑瘤,因为手脚可能有些不听使唤了,几年前又摔了一跤,就坐...

  • 村口儿

    这张是暑假写生时画的

  • 反七口

    甲:您家几口儿人哪? 乙:我家六口儿人。 甲:这么一说您家的日子比我们家好过。 乙:怎么? 甲:我家人口儿多呀。比...

  • 反七口

    甲:您家几口儿人哪? 乙:我家六口儿人。 甲:这么一说您家的日子比我们家好过。 乙:怎么? 甲:我家人口儿多呀。比...

  • 大年初六

    保持素淡的生活状态, 就更容易抽身于纷扰与忙碌之外 喝茶的人常会有这样的感慨:茶是越喝越浓,口儿是越养越刁,这是常...

  • #每日一画 深夜食堂

    最爱这口儿~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 烟。茶。伞。梦。〈四则〉

    一,烟 冒一股烟儿,就如神仙 两腿一伸,烟消云散 二,茶 哧喽一口儿,壮我精神 半夜几起,毁我睡梦 三,伞 只挡雨...

  • 海淀的故事(三十四)老虎洞东口儿-羊肉铺

    海淀的故事(三十四)老虎洞东口儿-羊肉铺 小留流第144篇 上回,我们边走边看,结果被堵在下洼子北口儿。还好,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茶口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wi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