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uby 彦菲
1.路遇尴尬
一日下午,阳光明媚。我带女儿下楼玩,今天楼下的小朋友好多,我看很多是新面孔,还好女儿并不太认生,和小朋友玩的特别开心。
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个穿睡衣的中年阿姨,迎面站在路边,应该是同一个楼的住户。看到她时,我轻轻的微笑了下算是打招呼。不过她好像没反应,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看着她有些憔悴的脸庞,深黑的眼袋,眼神木然,身体有点僵硬。我心里有点打鼓,不由的再看了她一眼。这时她也看着我们,表情还是木然的,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表情也是不太自然。反正感觉氛围怪怪的,十分尴尬。
可能是自然反应,我马上和怀抱里的女儿说,宝宝叫阿姨。我女儿表现很给力,羞涩含笑地叫了声“阿姨”。
或许看到宝宝脸上的羞涩天真的笑容,瞬间,这位阿姨的脸马上舒展开来,眼睛也立马有了神彩,整个人的动作似乎也活跃起来,眉开眼笑,声音和悦的回了句:“哎,小宝宝真乖。”
这个时候,我心情立马觉得放松了。我也对她再次微笑起来,带女儿回家了。
这件事情,让我不由的觉得有点神奇又有点悲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冷漠木然的的,却也可以是如此灵动和悦的。而大多时候的我们为何不主动一点点?为何遇一些能遇到但不熟的人,依然还面无表情,给自己和别人留那一瞬的尴尬?
2.一探尴尬
或许你也经历过类似的尴尬。当你和火车上的陌生对座四目相对时,当电梯里只有你和另外一个人时,亦或者当你在一些没必要交谈却又似有必要交谈的场合时。
和西方人比较来,中国人确实有些内敛含蓄,不善言辞些。譬如在和人打招呼的词句上,中西方就有明显不同。西方英文里用Hello,显得有点正式,不过他们又有个Hi ,更简单随意。或许就是这点简单随意化解了不少太正式带来的尴尬。
国人太含蓄稳重,打招呼一般用“你好。”但对陌生人来说似乎也太正式了,不好开口。如此大多数人便直接忽略招呼,于是便上演各种陌生人间的尴尬。
现代城市人匆忙又有不安全感作祟,最常见的尴尬一般上演在电梯里。在电梯里遇见,大多人是不打招呼的,于是或者木然,或者各自把玩手机,或者抬眼看楼层提示,或者作低头沉思状。不能避免眼神交流时,脸上也没啥表情。只有盼电梯快快到了自己的楼层,逃离这一瞬的尴尬,才瞬间轻松。
3.再探尴尬
我是中国人,我也属内敛含蓄的那类。可能我就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的表现。我虽然不觉得陌生人都是不安全的,但是我也接受了无论是新闻还是电视剧传达给我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于是我的表情包也是略显麻木的,嘴巴也是略显笨拙的,但我的心其实是友好的。平常在生活的小区里,遇到不得不打招呼时,大多是会微笑的,经常也还是不免那一瞬间的尴尬。
但有了小孩后,我的所见所感和以前有了差别。带着小宝宝时,电梯里无论遇上什么人,尴尬似乎也少了很多。这时大人们都好像瞬间放松,对着孩子笑笑,或者问一句多大了?或者扮个鬼脸来逗一下孩子。这个时候,我是放松的,其他人应该也是放松的。
这样看来,大多数人面对小孩时,明了孩子是安全的,面对安全时,是可以展现真实的情感的。想见他们的内在情感,也不是麻木的。但是大多时候,或许在成人世界安全观的提醒下,他们很少会首先示意或者用语言来展示友好,于是难免遇上一些类似尴尬。
4.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这样的尴尬
到这里,我问自己说,我可不可以不要这样的尴尬?我是安全的,也是友善的,我遇到的大大部分人也都是安全友善的,我是否可以主动的问声你好,让尴尬来个秒化。
套用佛家的一句:千年修的共枕眠,百年修的同船渡。即便是的陌生人的一次相遇,或许也是前世百年才修来的缘分。
我的读者朋友们,你看完文章有同感吗?人与人间,我选择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怀疑。多一份主动,少一份尴尬。
你呢?
我们可不可以不要这样的尴尬2016-3-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