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孩子去看了《夺冠》,电影很精彩。
进场之前,孩子说:“妈妈。看这个电影的一定是男孩多。”
“为什么?”
“因为这是打球的电影啊!你觉得呢?”
“我觉得应该是老年人多。”
“为什么呢?”这下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女排的故事,国家的历史,哪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进场以后,果然是老年人多一些,我怕孩子看不懂,时不时的给她讲解。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是多余的,二年级的小姑娘,一度紧张的身体前倾目不转睛的盯着大荧幕。
这部影片,前半部分,算是国民集体回忆录,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正好补补课。拍的很精彩,但是,也只是一个比较普通的路子。真正让我打算二刷《夺冠》的,是后半部分。
郎平受邀作为国家队教练,开会的时候提出了自己一系列改革的措施。虽被重重质疑,但是她最终顶下了所有压力,越往后看,越发觉得郎平真是太有思想了。
压力我们来顶,你们快快乐乐打球就好。
队员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三四十年前不一样,现在每个人的选择都多了,一条路不通,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年纪轻轻,谁都不愿意难为自己。这也就使得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不那么专心。好像所有的选择都是备案,并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一切的选择与坚持,都是从被需求的角度来评分。迷茫,应该是当下每个人的常态。
这点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当下,孩子们的学习也是如此。他们很早就接触了电子产品,他们知道人生中有很多种路可以走,所以就不会特别心无旁骛的去做一件事。落到现实的学习中,可能就是我们所感觉的,孩子们的内驱力普遍不足。与以往逼迫孩子学习不一样,现在的孩子不想听大道理,或许也听不懂。就比如,孩子前几天跟我说,他们班有同学的家住在农村。她很惊讶,我轻描淡写的说,这很正常。艰苦年代的事情,距离我们的孩子太过久远,我们小的时候,家长还会为了吃饭穿衣担忧,但是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他们的选择区别在于:好,还是,更好。郎平问队员们为什么打球,爱排球吗?大家都是沉默的,就像我们现在问孩子为什么上学,喜欢上学吗?孩子也是沉默的。
所以,就像郎平说的。他们那一代人为什么非要一场比赛的冠军。因为,那个时候的国家还不够强大,我们需要用冠军来给大家鼓劲。而现在,冠军并没有那么重要了。就像美国队员遭遇中国队,拼命厮杀,也只是为了证明给郎平看,她们不想给郎平丢脸。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别人。这样还不是自我生发的内驱力。所以,在激发队员们时,郎平一再强调的是“为了自己”,只有自我的内驱力被激发了,中国女排才能从二流的位置冲上顶端。
但她其实一直没有给队员太多压力,比赛的前一夜,没有训练,她自己却失眠了。而她,没有想到的事,队员们的内驱力都被激发出来了。郎平尊重队员,允许她们谈恋爱,允许她们过丰富的业余生活。她给予孩子们的尊重得到了回应,这一点,太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深思了。
家长们能做的,也应该是让孩子们“快乐学习”。这种快乐,其实并不是没有章法的快乐,也不是没有一点负担的快乐。该学的还是要学,该做的还是要做。这种快乐,是轻装上阵,是承认人生有无数种可能的尊重。郎平说,希望队员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我们,也应该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个饱满丰富的个体。国家队员的身份只有短短几年,就如孩子们的学习生涯,也是只有短短十多年。而更长的,是一生的幸福与向上的斗志。
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孩子也不是原来的孩子,家长如果想和孩子有个融洽的亲子关系,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