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这本《跃迁》——一碗有料的鲜美鸡汤。看的过程中,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还是挺有启发的。一般个人成长类的书籍都是从个体出发,希望个人通过整合、学习,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内在的丰盛。这本书更多从社会和系统的角度解释个人的成就和成功。看的时候有一种只有梯子搭对了墙,努力爬才有意义的感觉。
按照我的理解,全书五章
第一章讲了时代特点,何为高手
第二章讲了高手的站位和卡位技术
第三章讲了联机学习者学习和整合的技术
第四章讲了系统思考者分析和破局的技术
第五章讲了有血有肉的高手的内在修炼
第一部分:
一、何为跃迁
跃迁——一种跨越式成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
跃迁的类似模式:受到激发的突变,没有中间状态
跃迁的底层逻辑—范式。重大的商业和技术突破,往往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认知方式带来的范式的突破。
二、为何要跃迁?
“未来是一个个体崛起的时代,却不是每个个体都崛起的时代,顺应时代的人跃迁式崛起,其他人舒服的被机器圈养,这是一个留下少数巨人,一堆侏儒的时代。”
每一代人在时代中都有自己的站位,时代不淘汰新人,也不淘汰老人,只淘汰站着不和它玩儿的人。
听起来励志又鸡汤,但我们确实要适应这个时代
三、这个时代的特点: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机会变多,竞争跨界;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上面这段话,通俗又直戳痛点。
古典也提到了三种时代溺水者:
1. 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
对于我和身边太多的人来说,每天能看的书、能听的课、能参加的活动、能享用的东西实在是无穷尽,到底学什么?怎么选择?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哪儿?不以目标为导向,专注而行,真的就只能在水里一直挣扎。
2. 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合作的人
3. 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
这点太有感触了。现在的生活无处不超链接,买东西经常点点点看了一堆八卦最后忘了要买啥。没有驯服注意力的能力,时间、思维会被完全打碎。
今天的社会,知识可以从外面供给,注意力却必须内在拥有。
四、时代趋势:
* 认知方式的改变: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智慧远不等于信息,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
* 思考方式的改变:从独立思考到联机的独立思考者。(联机:就像跨国企业盛行的“全球本土化”战略,有全球视野,但是保存当地特色。如果有独立思考能力,联机思考会让思想质量变得更高,迭代更快。)
* 核心竞争力的改变:人机合一。 (任何一条行业链,一旦某个链条有能大幅提高效率的新技术,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变化)我所工作过的司考培训机构在11年左右由线下教学发展出在线教育模块,并研发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高端课程,时至今日,这个行业的边界越来约模糊,古典也提到,未来的老师一定是一群“人机合一”的新教师——用大数据理解知识盲点,用联机专家完成教研,他们是掌握了最新呈现方式的各领域专家。 那在一个人工智能盛行、行业无边界的时代,什么是对个人来说通用的职业竞争力呢?作者提到,一个人能够用机器学习和处理信息,用大脑整合和创新思想,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会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 《全新思维》作者、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也提到: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时代,当AI能处理大部分左脑工作,唯有感性和创新能让你获得“人”的优势。有六种能力极其重要: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
五、何为高手?
时代的高手—理解世界的趋势,了解科技的力量,有更成熟的心智模式、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快的迭代速度
六、高手跃迁三阶段
什么是自我跃迁?
如果把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而带来的渐进式进步叫自我迭代,那么利用科技、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则是自我跃迁
认知跃迁—能力跃迁—能级跃迁
以下是核心概念,接好了:
持续的学习、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是认知跃迁。
于是你按照新领悟的方法持续的积累、练习、见人、蓄势,却长久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你都快要放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能力跃迁。
在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爬坡之后,你正确的做出了几个选择、换了几个平台,身价、能力和水平会突然上一个层次,看问题、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这就是能级跃迁。
能力跃迁到能级跃迁,是一个价值从内向外的过程。内在价值提高,但是外界还需要时间体验。但是这个阶段是爆炸式的。
作者还特别强调了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而自我精进、终身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一个站位再好、加了再多杠杆的人,如果自己不够努力精进,也无法达成跃迁。
第二部分:
一、高手战略的目的
达到投入和产出的非线性
二、高手战略:找到高价值区(头部),战略性专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胜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战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
三、实现路径:
1.进入头部
头部: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通过幂律分布发现身边的高价值区 ,进入头部(幂律分布被称为可预期的不均衡,说白了,不公平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幂律特征:高度的不平均 ;分形(一个图形细分后,每一个部分都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也就是说,幂律体现在各个领域形态中)
糖人世界:
《跃迁》笔记 《跃迁》笔记 《跃迁》笔记 《跃迁》笔记糖人世界的游戏可以看出,在复杂系统中,细小的初始值的差异,会带来巨大的不同结果。
经济学称为“横向分配不平均”,即收益和内在价值,比如智力、能力,不一定有相关性。
资源正在高度集中,但人类依然可以通过战略思考,改变命运。既然确知一份努力在不同位置会有完全不同的收益,既然理解世界的不均衡,可以通过移动到高概率的地方去。通过移动到系统头部,获得系统的推动力。因为优秀是一种系统的显现,收益不仅和能力相关,更与站位相关。头部有巨大的借势优势。
作者给年轻人的建议:
先进入自己能进入(注意是能进入)的头部,去最好的城市,去最热门的领域积累资源、增长见识,与伟大同行。
如何找到自己的头部: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头部都在你身边,在你可以触及、能够参与的赛道——你根本不可能进入一个没有见过的领域。
举例:在一家给国有单位做信息系统的公司工作的小明,想要成为最好的产品经理。但可能性很低。因为在给国有企业做信息系统的公司里,他们公司并不是头部,在信息系统领域,给国有单位做系统也不是头部。在这样的公司里,产品不是重点,渠道才是头部。
虽然他很用力地希望自己成为“业内”最好的产品经理,但他既没见过“业内”,也没见过“最好”,由于站位不对,目标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选择头部的误区及原则: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
1.场外选手很难判断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不是优势,只有入场后才知道。核心优势是在战场上一次次逼出来的
2.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固守过去的优势,恰恰最没有优势
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
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以焦虑开始的事,往往以焦虑结束。
原则:思考差异化优势
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处处都有的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
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就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成功是成功之母,成为鸡头是变成凤头的捷径。
误区三: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找到头部是一个持续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原则: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如果在一个小团队里,就先占领团队的头部;如果是三四线城市的老板,就思考如何击穿自己的市场;如果是个小创业者,那应该洞察的就是你的领域,思考如何盘活前1000名客户。如果是快递员,就思考如何先成为快递员的头部。
再小的系统头部,都有巨大的效应,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
2.专注
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战略性专注不是短期专注当下或者专注做一件事不分心,而是长期盯着一件事来做,一直把事情做绝的专注。
对弱者来说,专注是最好的进攻策略;对强者来说,专注是最好的防守策略。
上天给你无限机会,却只给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才华,对于越是优秀,越要专注。
聪明人的最大诅咒——贪婪而不专注。
3.持续迭代,系统性进步
弱小优势持续迭代会产生强大力量。
不贪胜。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总结
高手战略:找到头部,专注让人无敌,迭代让人精进。
第三部分:
一、为何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人的心智缺了体系,就好像站立在流沙之上,没法稳定地做判断,只好随波逐流。而且很多人即使有了很好的知识体系,但并不是自己有意识建构的结果。
二、自下而上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技术:
1.信息源头(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2.知识晶体(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3.联机思考(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4.问题导向(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三、知识源头与功利读书
1.为何要找到知识源头
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
2.区分一二三四手信息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辨别和找到知识源头:
《跃迁》笔记 《跃迁》笔记3.功利读书
花多长时间读书,不是时间管理问题,是认知效率问题
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
认识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目标导向、有即使反馈、最近发展区。说白了,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作用于阅读不难看出,刷书单对我们的意义不大,因为这些认知资源的目的性弱,缺乏实践环境,且难度不一。
阅读前: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
四、知识晶体
1.什么是知识晶体
知识的提取密码。
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
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讲不出来,那就证明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2.如何让知识变成晶体
四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关(关联)书(树状)叙(序列)述(数据)
——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关系、包含关系
序列结构: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方法:
* 大量看知识晶体,不仅要看,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
* 尝试模仿知识晶体。脑子里的模块足够多,知识自动就按模型存放了
* 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五、联机学习,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1.什么是联机学习:打磨自己的一块知识晶体,然后和他人交换知识,联机获取他人脑子里最新的知识
2.学习思路
学习—理解—分享
“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
自学:自己找答案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六、以问题为中心
知识树和问题树:
知识树思路:典型的专业知识细分的学习路径
。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问题的速度。造成焦虑的根源。知识焦虑是全民学习热的动力,不过热潮只停留在“如何学习”而不是“学来干嘛”的思考上。
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展开。包括四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人的大脑在成年以后,依然还会进一步成长,提问是成长的催化剂。
成长复利有可能实现,解决方式“问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
1.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代
2.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这种学习方式解决了两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随着想法越来越多,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以问题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
能解决当下问题,就是有用;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降低关注度。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只是暂时不需要,以后再说。
七、知识IPO:把知识变成价值
1.什么是知识IPO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2.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A.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B.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一旦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尝试多解决同类型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C.输出倒逼输入(O)
把解决的问题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只是跃迁。
一般人常常卡住的地方:
A.希望憋大招
产出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B.害怕分享
分享也会帮助自己打磨思想,修正错误。分享让人时刻思考新的可能:)
知识IPO,连点成线,功不唐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