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三十而已,3个不同性格的女人在剧中阐释了不同的爱的方式,似乎每个人对于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和动机。突然脑海中开始思考:爱到底是什么?当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想起了那本描述爱的圣经:弗洛姆先生写的《爱的艺术》,这本书很久之前就买了,但是之前一直看不懂,如今重新阅读,有了更深一点的理解,此文主要分享书中提及的克服分离和孤独的方式。
克服分离,从孤独的囚笼中解脱
爱,是对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我们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于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于寂寞和孤独的认识,对于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会令他感到孤独和隔绝的生存状态是不堪忍受的监狱。孤独的经历引起人们的焦虑,孤独意味着被割断与社会的练习,没有能力去行使我们的人权。因此,孤独意味着无助,意味着无力主动的把握这个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这个世界无需我发挥能力并可以侵犯我。所以孤独是强烈焦虑的来源。
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所有时代和文化中的人,面临完全相同的问题:如何克服分离,如何达到协调。
方式一:迷狂状态
实现克服分离的一种方式就是各种迷狂状态,比如原始部落的宗教仪式,性欲高潮或者依赖药物帮助。但是这样的迷狂经历一过去,人们便感到更加孤独。这样他们就更频繁更强烈的求助于这种迷狂。这样性结合蜕变成不顾一切试图摆脱因独居而产生的焦虑的绝望挣扎,其结果是产生比之前更加强烈的孤独感。因为没有爱的性行为除了瞬间快感之外不能跨越两个人之间的鸿沟
方式二:建立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的结合
群居也是克服孤独感的方式,这是一种使个人自身融于更大范围的结合,目的在于融于群体之中。假如我同每个人一样,假如我在习俗,衣着,观念上与群体的模式一致,那我就从可怕的孤独感中解脱出来了。雷同一致型结合并不热切,强烈,它是平静的,照惯例行事。也正因为如此,这种结合常常不足以弥补分离之忧。除了把一致作为一种解脱分来带来的焦虑的方式,还需要考虑当代生活的另一个因素:工作程序化和娱乐公式化的作用。人变成了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者”,以规定好的速度和行为方式执行整个组织机构安排的任务,甚至被规定了情感:神采奕奕,宽容大度,忠实可靠,胸怀大志以及和每个人友好相处。一切活动按部就班,都预先设定好。陷入此种循规蹈矩的人应该怎样才能不会忘记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体,一个只被富裕一次生命机遇,带着希冀和失望,悲哀和恐惧,爱的渴求,对空虚和分离畏惧的人呢?
方式三:创造性活动
在任何创造性的工作中,有创造性的人都把自己同物结合起来,这里的物代表他身外的世界。不管木匠做一个桌子,还是银匠打造意见首饰或是画家作画,一切形式的创造性工作的劳作者都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人在创造过程中把自己和世界结合起来。然而,这只适合于生产性的工作,只适合于哪些我们自己计划,创造和看得见自己工作成果的工作。
以上三种方式,在生产活动中达到的创造性活动的一直不是人际的协调,在迷狂的融合中所达到的协调是倏忽即逝的,与群体一致而达到的协调不过是虚假的协调。因此,它们仅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因此克服分离,从孤独的囚笼中解脱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这种对于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需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