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02-09

2021-02-09

作者: 冯贻伟 | 来源:发表于2021-02-12 21:30 被阅读0次

    治生札记--076


    道家奇经八脉养生法


    奇经八脉为人之生命线,每天按摩八脉之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自会感觉阳光彻照身体,人体内充满一股清阳之气,这方是真正少生病、不生病之灵丹。

    传说李时珍出生时,有一白鹿闯入院内,口衔一株紫灵芝,遂传为美谈。其长大后认为自己与仙家有缘,开始修习“神仙之学”,白日读书,夜晚静坐,逐渐悟到修炼家所观察到之奇经八脉与医生对此之认知不同,堪破此秘密,终取得日后医学之成就。其《奇经八脉考》云:“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自古至今,奇经八脉都是道家秘不外传之养生大法。十二正经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之和谐系统,即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之调节作用。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之大药库。

    八脉有八个代表性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此八穴每一穴之功效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一大片。在用法上,多以两穴一组配用:

    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

    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

    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

    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

    故,病痛来时完全可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此八穴有严格开穴时间,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之穴位不能使用。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灵龟八法采用丹道医家经验,随时随地可应用,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

    1、照海穴:告别咽痛和失眠之强肾降火妙穴

    照海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称“漏阴”,属足少阴肾经,是八脉要穴之一,通阴跷脉,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

    适用人群:主持人、广播员、歌唱演员、教师、公司领导、肩周炎、失眠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胸闷、嗓子干痛、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症状,对肩周炎、失眠有辅助作用。

    为什么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内踝尖下方凹陷)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点揉这一个穴位既可以调理阴跷脉又可以调理肾经,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立竿见影的妙法。

    透露一个小窍门给大家,以便于更好地使用照海穴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就是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两只脚心对齐,告诉他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用力往下摁,感觉到有津液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咽下去,否则就不灵了。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

    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古代修炼家都讲究炼津化精,津液升发多了,人体的肾精自然充盈,客观上也起到了滋阴固肾的作用,是真正调动了人体的大药。闭口不说话,并没有什么玄机,只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

    阴跷主人一身的水液,交会于照海穴,既滋肾清热,又能通调三焦,所以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另一个治疗和预防肩周炎辅助窍门。可坐在床上,屈膝,脚底平踏在床面,自己用双手拇指分别揉摁两侧内踝下的照海穴2~3分钟,刺激量以自己产生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坚持按揉1~3次。在临床中有意无意地使用这个穴位治疗一些经久不愈的失眠患者,也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照海穴释名:照,照耀之意;海,大水之意。该穴不但能主治咽喉肿痛,配肾腧、关元、三阴交,还可以主治月经不调。

    2、申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申脉别名阳跷,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肠神经和外踝动脉网,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之功效。

    适用人群:寒性体质;中老年朋友;经常伤风感冒、腹泻、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眩晕、双眼发红肿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症状,对腹泻、消化不良有辅助作用。

    “腰背曲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内向下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平时我们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用手指点揉刺激申脉穴,点按时会感觉到微微的酸胀。灸的时候,以感觉此部位微微发热即可,有时能明显感觉到有一股暖流自脚下缓缓升起,瞬间人就会舒展许多。秋冬交替的季节,温差变化很大,也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建议大家买一些艾条回去,灸一灸申脉穴,既可预防流感,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体质偏寒的人更应经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实际上就是阳气不能通达人体末端的表现,申脉穴通畅可以有效地延缓这一过程,有回阳保命之功。做儿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孝敬父母,这个方法既安全又简单,回家后静心给父母灸上一灸,一家其乐融融,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实惠。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看似平常的一个穴位,如果我们能够时常用心来呵护它,真积历久,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当身体受了风寒,点按申脉穴的时候会感觉有点酸胀,熏灸时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体阳气升发祛除风寒的表现。

    3、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适用人群: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

    主要功效:可缓解打嗝、手心发热、肘臂疼痛、腋下红肿等症状;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辅助作用。

    《黄帝内经》里记载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黄,发枯委,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耳。”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

    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所以从养生和美容的角度讲,中国古人讲究心灵美,是很有深意的。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为什么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最漂亮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它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

    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如下图)。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胀为宜。

    没错,内关穴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必用穴,我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对某些心脏病有立竿见影之效,比如说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发作时,用力不停点按内关穴,每次3分钟,间歇1分钟,就能迅速止痛或调整心律。

    另外一个妙用了,我们知道内关穴有益气安神、治疗心脏病的功效,却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

    这也是内关穴治打嗝灵验的奥秘所在。

    4、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外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少阳之络,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三焦经。有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坐飞机或动车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伤、关节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症状。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外关”顾名思义,“外”指外部;“关”指关卡。外关通阳维,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是手少阳与手厥阴脉气相通的部位。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瘀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如下图)。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脉,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所以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传统武术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单操训练方法,叫做“双关并打”,就是两只手腕交替击打内外关部位,外关打内关,内关打外关。这样既能治外关的病,也能治内关的病,还具有防身的作用。

    不过,取这两个穴位治疗疾病时,要先看看体质。如果体质比较虚弱,我不建议用单纯的按摩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而要先补脾胃,再行穴位疗法。使用外关穴时,最好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手自然地垂下来,这样按揉下去就能让气血运行顺畅,使三焦经的阳气分布于人的体表,功效更佳。

    5、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列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

    适用人群:头部、颈部经常出现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缓解颈椎突发性疼痛;主治落枕、偏头痛、口歪眼斜、对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辅助疗效。

    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一团和气的婴儿是没有病的,人的先天本来健康,病都是后天得的。成人之后,后天生长中的各种不良因素,导致自身修复机能发挥不出本能作用,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经络穴位按摩是帮助人体启动自身大药的方法之一。人体这部机器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某一部件出了问题,一定有一个相对应的修复部件。这也是中医治疗的奥妙之处。

    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

    《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有宣肺散邪、通调经脉之功,它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芭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如下图)。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弹拨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横向推搓揉动,使肌肉、筋腱来回移动,以有酸胀等感觉为佳。平时感到脖子不适,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拨动列缺穴,不适感就会迅速减轻。

    按摩列缺穴时,双手宜轻握拳,拳心向上,轻放桌上,然后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时该穴会有酸胀或疼痛感,以酸胀感为好。

    6、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

    适用人群:经常面对电脑的人们;小孩;上班族;家庭主妇。

    主要功效:可预防驼背、颈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护视力、缓解疲劳、补精益气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学生告诉我,当地有位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中医名家,每次给病人治疗时,都会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几针,然后贴上一种特制的膏药,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针。有些经年不愈的重症患者,经过这番治疗,短时间内就恢复健康了。他觉得很老先生的膏药很神奇,准备拜老先生为师,学这个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绝招。

    听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说,“这种绝活儿我也会,而且比他还简单。其实在腰部局部扎针、贴膏药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辅助疗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针。扎针有个小窍门,进针之后边捻转边提插,同时让病人活动腰部。”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道家医学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脉上去,属于八脉交汇穴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穴位。督脉主一身阳气,阳气旺,则全身旺。针灸是比较专业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养生保健时则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几分钟后就可振奋全身的阳气,身体就会像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暖彻心扉。点揉此穴,对小肠经有热、腿疼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

    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非常好的疗效,对保护视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时,我每天在电脑前的工作时间也有十一、二个小时,但多么多年来我的视力、颈椎都没有问题,靠的也正是这个方法。

    脑力劳动也是很消耗人的;人们以为近视仅仅是由于眼睛离书本或电脑屏幕太近所致。其实不尽然,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弯了,人的精神也没了。人体的精神,不是被脑力劳动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错误的姿势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阳气来温煦,仅仅是眼睛疲劳,可能不能导致近视;真正导致近视的,是眼睛在缺少阳气温煦的情况下过度疲劳。

    这一系列问题,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我们说的后溪。这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一切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凡是到我这里来看颈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议他们这样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这样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颈椎腰椎要管用得多。

    有位三十岁的白领对我说:“本以为骨骼已经定型慢慢要生驼背的,但最近感觉背明显比以前直了。”我说,当然,年轻人驼背不是因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节一节的,是活动的,怎么可能随便定型呢?关键是你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我还要特别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正在读书的小孩子。这些孩子很可怜,从小学到高中,小小年纪就承受这么沉重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不希望他们一辈子戴上近视眼镜,更不能让他们在沉重的压力下失去朝气,成为小驼背。作为一个被人称作养生治病的大夫,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

    其实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养成了揉后溪的习惯,随时随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开车的时候,如果碰见路上堵车,或是红灯亮了,也会把后溪放在方向盘上来回滚揉几次,很舒服,甚至很潇洒。这时候,别人在着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脉、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无穷。一不起急,二不发火,精神振奋。这么一来,有时候居然觉得堵车也堵得很值!

    从颈椎病的致病过程来看,预防它最主要的方法还是避风寒。有的人喜欢把办公室里的空调调到最低,结果出门以后便浑身发僵、脖颈发紧,慢慢地也会形成颈椎病。所以天冷的时候,我们出门要戴个围巾,保护好我们的风池、风府跟风门,不要让风寒轻易地袭击到人体,这也是预防颈椎病的方法。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适用人群:有痛经的女性,经常有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缓解痛经症状,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症有辅助功效。

    《史记》记载,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此穴以黄帝的姓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统治四方之意。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

    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随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缓解,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为什么公孙穴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呢?

    在中医里,公孙穴通冲脉,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我建议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绍),治疗痛经效果更好。

    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或于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穴后1寸。或在第一跖骨基底之前内侧下缘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取穴。

    平时为调节身体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按照治疗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使用公孙穴时,可以使用灸法,用艾条熏灸此穴,每次15分钟左右,也能温补脾阳。灸的时候有个窍门,叫雀啄灸。皮肤感觉有点发烫,马上拿开,然后再接着熏灸。反复进行,犹如小鸟啄食,可以很好地保护皮肤。

    公孙穴堪称我们脚下的第一温阳大穴,只此一个小小的穴位,就免去了以往我们需要去医院吃药打针之苦。平时只要我们对公孙穴多多关注,必定能养足自己的后天之本。

    女儿红配方:红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温开水喝就可以。

    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的痛经。因为痛经基本上都是寒症,红糖色红养血,味甘甜,姜辛温发散,入脾胃,胡椒粉辛辣祛寒。阳虚偏寒的都可以用它来治疗。

    这个方子还可以做加减法: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虚、大便稀的加红枣;行经量多时加乌梅,而加黄酒则可以温经、活血、暖胃。

    8、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临泣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四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适用人群:湿热体质者;中老年人;喜欢足疗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可治疗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等症。

    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书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剂,叫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可以解表散热、疏肝和胃,有治疗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其实我们的身体中也有一味类似于小柴胡汤功效的大药,就是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的意思。泣,就是泪。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道家认为少阳胆经之气是人的原始祖气,主升发。阳气升发不足,人体的气血就不能正常地供应全身,从而引发很多疾病。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如下图)。

    临泣穴不仅有治病的效果,还有诊断的功能。平时点按足临泣穴,如果感觉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胆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如果有气喘的人,这个穴位还有定喘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颗粒配合点按足临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医疗效果。

    9、仙家入手第一招:打开人体最大药库的秘匙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大家明白了其中道理后,自然会触类旁通,找到最适合自己体质的防病治病窍门。只要好好去使用它们,自然就会感到阳气升腾,精力充沛。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将养生保命的阳气固藏体内不失,才是给大家的真经,这就是道家“种阳之法”。

    这一方法,道家历代祖师奉为绝密。各部丹经都未泄露,甚至还有“轻泄者必受天殃”之言。八脉里有一个道家特殊的修炼穴位——阴跷穴,这个穴位历代修炼家都视为珍宝,自古就有“阴跷一穴秘不宣”的说法。

    为什么这个穴位如此重要?还要从庄子一句“真人呼吸以踵”说起。俗话说,真传一句话,但有些话却被无数人越解释越含糊。“踵”其实就是阴跷穴。我们脚跟处正是阴跷脉起始端,再结合上古丹诀“当呼吸之机,则从阴跷迎归炉”的说法,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阴跷穴在人体的前阴与后阴之间的凹陷处(这个部位也叫会阴穴)。这个穴位与我们头顶上的百会穴是一条直线上的,是人体精气神的通道。它统摄着真气在全身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所以说,阴跷穴发生作用,连带阴跷脉,在脚跟一定会有感应。其实何止脚跟,全身都有感应,“真人呼吸以踵”这句话其实是借脚跟来暗讲阴跷穴的。

    阴跷穴如何保养呢?实际上,激发阴跷穴最大潜能的方法就在静坐时。静坐的姿势,是所有门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一样。静坐的方法是先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都可以,然后下面垫一个坐垫,可以保证身体不后仰;百会(头顶)、颈椎、尾椎成一条直线,可以调整头的角度,体会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觉。打个比方,好比橡皮筋,不是扎得很长,也不是松松垮垮,而是略微扎一下,这样的松紧度就是整个身体略微往上抬一下,再往回收一点的那个状态,这样我们就坐好了。

    就这样每天静坐15~20分钟,不要追求身体的反应,一切顺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气充裕以后,就会感觉腰间像有个暖水袋捂着一样,热乎乎的,异常舒适。这时只要把这似有还无的一物以意送入阴跷穴即可。不要纠缠什么腰间到阴跷的路线,更不要琢磨路线的宽窄。人身原本就是处处贯通,并不存在什么特定路线。只要一闪念,腰间热力便已到阴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处都有回声。

    当真气灌注阴跷穴时,会感觉像小草发芽般有微微的动感,说动却不对,又像是下小雨时阴阴静静的光景,那种感触非动非静,在动静之间。只要阴跷中感觉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只安安稳稳地坐下去,阴跷中的感觉自然会反射到全身。这时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感觉好像刚饮了酒,这是精气神在蒸腾互化,此时只管静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断的阳气升起,这便是古人不传六耳的种阳法了。

    阴跷种阳之法非常独特。由于阴跷穴与身体肾经部位非常接近,如果我们仅仅按摩揉推这个穴道,肾阳强盛后,性欲也跟着旺盛,普通人十之八九都按捺不住,于是阴跷功能就成为了发泄的资本,在情欲催促下一损再损,反而伤害身体,当我们将阳气引入到阴跷穴后,贵在能平心静气,不生邪念意淫,方能免阳旺施淫,方补即泄的危险。这也是古人对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的缘由。

    八大最平安的穴位统治众病:

    照海穴——辞别咽痛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申脉穴——体恤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药

    内关穴——关上心结,养颜养心的漂亮穴

    外关穴——霎时复原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所有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毕生守护身材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一·北斗真机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其中,三里等十二穴世人皆知,然其关键之处“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却未见有知者。世人讲解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时,皆跳开此句,实不知此句实为整首歌诀之真机。“北斗降真机”,此北斗真机即为天罡之机。

    此天星穴由宋朝道教琼瑶真人传世,原为十一穴,后由元朝全真道教道教遇仙派祖师马丹阳增加太冲一穴而成为十二穴并流传于世。二人皆为道教传奇人物,所以得到道教术数医学真传也是毫不为奇之事。但无论是琼瑶真人还是丹阳真人,皆出于遵守道教门规而秘传,公开提到的只是三里等天星十二穴,对于天罡真诀却只字未提,丹阳真人也只是一句“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而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对其诀其法却不在论及。末了还留下一句“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的戒规,可见对天罡诀法的珍视。

    在神霄派及神霄派天乙门中,天罡为内练修真的入门钥匙,一直秘传于门内弟子。并有“时时不离天罡之说”,可见天罡之重要。天罡法,首出自神霄派,渐而被其它派系所采用,然皆不得其要,许多传世之口诀,或有意或无意,亦错误百出,于数理不符。今于此传出神霄派正统之寻天罡法,并将“天星十二穴真传诀法”公开传授,望有缘者珍之,并以之广济众生,方不负我普渡众生之心。

    天罡即北斗第七星破军星,又称天罡大圣。道法中天罡之修持,即寻出天罡所在之方,以人体内天罡对宇宙外天罡,手掐密诀,口诵密咒,意念存想,三密相应进行修炼。天有天罡星,主宰生死,掌握阴阳,造化生命,知其者生,昧其者亡。人有天罡穴,在身为机目,修真养身,以人体天罡穴与天罡星内外融通于血脉之中,成就罡气罩体,以避自邪,斩关开窍,灵子充盈,与道合真。《修真后辩·天罡消息》:"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亦具此天罡之气,主宰生死。但此罡星有先天后天之分,知此者生,昧此者死。但此罡星有先天后天之分,不可不知。后天之罡,日行十二经络,融通一身血脉,炼罡气者,以人罡合天罡,内外一气,以百邪,究之顾外失内,虚而不实,未益于彼,先伤于我。至于先天之罡星,与本来主人相亲相爱,君臣一心,并行不悖。"

    二·先取月将

    欲寻天罡,首先要取用月将。《神霄派天乙门术数中,大六壬神课和六壬金口决,皆以中气取月将。其法如下:

    雨水、惊蛰、月将为亥(登明)

    春分、清明、月将为戌(河魁)

    谷雨、立夏、月将为酉(从魁)

    小满、芒种、月将为申(传送)

    夏至、小暑、月将为未(小吉)

    大暑、立秋、月将为午(胜光)

    处暑、白露、月将为己(太乙)

    秋分、寒露、月将为辰(天罡)

    霜降、立冬、月将为卯(太冲)

    小雪、大雪、月将为寅(功曹)

    冬至、小寒、月将为丑(大吉)

    大寒、春分、月将为子(神后)

    三·再寻天罡

    天罡的取法,有多种,这里讲的是什霄派的原传天罡取法。

    神霄正统,认取天罡之法,即以月将选取,定位于辰上。

    其口诀为:月将加正时,逢辰是天罡。

    这里所讲的是月时天罡的取法,本门内弟子所取用的是月日天罡。

    四·分清向背

    寻出天罡,分清向背。

    《嗣汉虚静天师指迷歌》云:

    罡在西方面在东,吸取罡气巳还同,

    一吸天罡如云雨,再吸天罡万丈红,

    呵笔上、纳心中,行神遣将有英雄,

    若能识得天罡法,治病驱邪立见功。

    如算定天罡在卯,则如同天罡立身于中央,背酉面卯,自己便应位于卯方,面朝向酉,因"所指者吉也",迎取天罡旺气。其余方位皆依此例。此向背之方,即为受术者所面向之方。

    五·认取灵穴

    十二支对应小周天十二穴,此小周天十二穴,即为天罡玄气流注灵穴,简称天罡灵穴,此天罡灵穴,即为歌诀中“北斗降真机”的北斗真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长强 命门 悬枢 脊中 陶道 脑户 百会 印堂 膻中 中脘 神阙 关元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地雷复 地泽临 地天泰 雷天大壮 泽天夬 乾卦 天风姤 天山遁 天地否 风地观 山地剥 坤卦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辟卦,以子午卯酉四正做分野,节气则对应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辟就是开辟,以乾坤两卦开辟天地万物所有气脉,所以称十二辟卦。

    冬至一阳生,坤卦第一爻变地雷复,以长强穴对应为子位(长强穴为督脉之始穴,为纯阳初始,元气隐藏于此,此元气即真气,此一阳初升之时,即肾间动气之时);

    夏至是一阴生,干卦第一爻变天风姤,以百会对应为午位。(百会又称泥丸宫,居于人体的最高处,泥丸宫为圣凡相通、阳中隐阴;百会又称天满,天为阳,满而生阴;人体阳气至此,阳极而生阴)。

    六·配合天星,

    歌诀名为“天星十二穴”,天星即天上之星,指明此十二穴的重要。选取天罡灵穴施术之后,配合三里 内庭等天星十二穴,如此,天罡十二穴配合天星十二腧穴,方为此法之秘传真机,具体如歌诀。

    七·法用担截,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此言上下单双配穴原则。单取肢体一侧穴,为截法;双取肢体两侧各一穴,或上肢一穴,下肢一穴,左右或上下相呼应者,为担法。将担法截法配合使用,即为“合担” “合截”,如上担下截,下担上截等。如治牙痛取双侧合谷为担法,单侧合谷为截法;治胃痛取双侧内关 单侧公孙为上担下截法;治腹痛取双侧公孙,单侧内关。为下担上截法。

    八·效应如神

    天罡十二穴配合天星十二穴,并应用担截之法,方可达到“治病如神灵”的神奇效果。天罡针法在天乙神针之中,称为“天罡灵穴”,因为其只是“术数针法”的一种,所以只称“灵穴”,而不称“针法”。天乙神针包括【总治灵穴】;【金针度穴】;【太极针法】(包括太极灵穴,即太极平衡取穴原则。和子午流注,与传统的子午流注相比,没有闭穴,且强调太极平衡的针法原则);【河图洛书针法】包括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重点强调定中宫的原理和应用法则,飞腾八法与世传的方法不同,重点在升发人体真阳和排除毒邪)”;【术数针法】除“天罡灵穴”之外,尚有“先天灵穴”,“后天灵穴”,“药王灵穴”等等。此外还有【奇门通玄针法】、【推宫换血】、【神针修炼】等等,是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时空针灸体系。

    天星十二穴的全部定位及穴区神经组织

    【三里穴】: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善通心腹胀。又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月行)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班.年过三旬后.穴灸眼重观.取针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定位:足三里本穴为于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外缘侧一横指.从手掌按膝盖时当中指尽处是穴

    刺法:直刺1.5寸.针感沿胃经循胫骨下行至足腕足跗和足趾部.斜刺针尖略微向上捻转运针时针感可延胃经上行.

    灸法:艾柱灸或温针灸5-10壮.艾条灸15分钟.

    皮下组织及神经层次:

    由腓肠外侧皮神经支配,该皮神经由腓总神经自腘窝处分出,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五腰神经.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外侧皮下紧贴胫骨外面.由腓总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四五腰神经和第一骶神经.若针刺偏向外侧可刺中胫前动静两脉.故针刺时一定要用手的得气感来感觉针的走向.

    小腿骨间膜为一坚韧的纤维膜.连接胫腓两骨的骨间嵴之间.膜的前后由腓神经的分支支配.膜后由胫神经的分支支配.

     注意:若针刺过深2寸上并稍向内可刺伤.胫后神经和胫后动静脉.

    主治:胃痛。呕吐。肠鸣。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中风癫狂水肿心悸。下肢酸麻乳痈,膝胫酸麻等症。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主穴。

     配承山治腰腹胀。配,冲阳 复溜 三阴交主治下肢萎缩之症。

    【内庭穴】: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隐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虚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定位:足背第二三趾间。趾蹼后方赤白肉际处。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柱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皮下神经及组织:

    皮肤由足背内侧神经的趾背神经分布。该穴的神经来自第五腰神经,在其下有趾背动静脉的属支。

    针在第二与第三趾的趾长短伸肌腱之间通过。两肌都由腓神经支配。

    主治病症:齿痛,口眼歪斜,喉痹。胃肠中疾病。足背痛。面神经麻痹。

    穴位配伍: 配章门。治厥逆。配临泣,治小腹胀。配合谷治牙痛。合谷三阴交。治牙痛咽喉痛。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热。配内关曲池天枢治疗湿热泻泄。配内关,地仓颊车攒竹,颧髎.睛明治疗口眼歪斜等症.

    【曲池】:曲池拱手取。屈骨陷中求。善治肘中痛。偏风不能收。挽弓开不得。筋缓怕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藓癞。针着即时廖。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刺灸: 直刺深1-1。5寸,艾柱3-5壮。或温针灸10分钟左右。

    皮下神经及组织:

    由前臂后皮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由第六颈神经组成,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分支通过。肌肉;桡侧长伸肌及桡侧腕短伸肌。两肌均由桡神经支配。肱桡肌由桡神经支配。该肌的神经由第五第六颈神经组成。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

    主治:主热病,咽喉痛。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月经不调目赤胸中烦闷等。

    配伍:配合谷 三里 三阴交。行间。内庭。治疗浑身浮肿。配绝骨 膏盲 百劳 治疟先热后寒。配支沟。三里。三阴交治疗女子月事不调。等。。。

    【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虐病热还寒。齿龈鼻衄血。口禁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既便安。

    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相当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取。

    刺灸: 直刺炊直进针,深0。5-1寸。斜刺与皮肤成20度夹角向腕掌关节1-1。5寸。

    皮下神经及组织:

     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六颈神经组成。 肌肉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该肌肉神经由第八颈椎神经和胸一神经组成。皮下组织有手背静脉网汇聚成的头臂静脉起始部。

    主治:五官疾病。面神经麻痹。偏瘫神经衰弱等。

    配伍:配人中主治唇吻不收。配 偏历三阳络。耳门主治龋齿。配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水沟。太冲。治疗中风失语等。

    【委中】:委中曲(月秋)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难展。风痹更无常。膝头难屈伸。针入既安康。

    定位:在腘窝中央.即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刺灸:直刺1.5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神经及皮下组织:

    由股后神经分布,该穴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二骶神经.皮下有小隐静脉和股后皮神经的分支.针刺时针通过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该肌神经由胫神经支配.神经纤维来自第一二骶神经.针深层有腘动静脉,故深刺时不可盲目深刺.免得刺破血管造成皮下出血.

    主治:中暑.急性肠炎.腰背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关节炎等.

    配伍:配关门.神门.治遗尿.配飞扬.承扶.治疗痔疮痛.配人中治疗急性腰扭伤.等.

    【承山穴】:承山名鱼腹.腓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做痛酸.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定位:在小腿的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小腿伸直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刺灸:直刺1-2寸.可灸.

    神经及皮下组织:

    由腓肠内侧神经分布.到该穴的神经纤维来自第四腰神经.皮下组织由腓肠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和小隐静脉.腓肠肌由来自第一.二骶神经纤维支配.

    主治:腰背疼痛.小腿转筋.痔疮.疝气等.

    配伍:配承山.复溜.太冲.太白.治便血.配太溪肾腧委中治便秘腰背疼痛等.

    【太冲】:太冲足大趾.筋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胸腹.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正坐垂足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刺灸: 直刺0.5-0.8寸,可灸.

    皮下组织及神经:

    皮肤由腓浅神经支配,该穴的皮肤神经纤维来自第五腰神经.针在拇长伸肌腱与跖长伸肌腱之间通过.两肌腱均受腓神经支配.第一骨间背侧肌位于第一二跖骨间由足底外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一骶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耳鸣,夜盲.惊风,面肌痉挛.面瘫.胃肠疾病.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下肢关节酸疼等.

    配伍:配风池百会用泻法平肝清风.治疗肝扬上亢引起之眩晕头痛.配复溜太溪,肝腧三阴交睛明,功能育阴浅阳平肝明目.配血海 三阴交施用补法治疗血虚生风之痉病,面肌痉挛.眼球震颤手指及下肢震颤等症

    【昆仑穴】:昆仑足外踝.腿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心中.举步行不得.一动既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与此穴针.

    定位:在足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间的凹陷处.

    刺灸:直刺0.5-0.8可灸.

    皮下神经及组织:

    皮肤由腓肠神经支配.到该穴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一骶神经.皮下有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

    针在跟腱前方进入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中.跟腱是小腿三头肌的肌腱.附着于跟骨的跟结节.由胫神经支配.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腰痛足跟痛.高血压.落枕 坐骨神经痛等.

    配伍:配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里.治疗头眩晕.配风府.束骨治癫狂.配次廖治阴部痛

    【环跳】: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不能顾.冷风并湿痹.脖胯连膝痛.转侧重唏嘘.若入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定位:侧卧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当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

    刺灸:直刺2-3寸.灸5-10壮.或温针灸20分钟.

    皮下组织与神经:

    皮肤由上皮神经分布.由来自第二腰神经纤维的分支的皮支支配

    .穴点在的臀大肌是人体中最大而肥厚的肌肉.到该肌肉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五腰神经和第一,二骶神经 深层有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周围神经.由第四五腰神经及第一 二 三 骶神经的前支纤维构成.

    主治:腰腿痛.中风半身不遂.股骨头坏死等.

    配伍:配至阴治疗胸胁游走疼痛.配风市昆仑 居廖.足三里.阳陵泉.治疗痛风. 配居廖秩边.臀中.天应点.治疗股骨头坏死.

    【阳陵泉】:阳陵足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瓮.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定位: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神经及皮下组织:

    皮肤分布腓肠外侧神经.该处由来自第五腰神经纤维支配. 肌肉组成.腓骨长肌,趾长伸肌

    由来自腰四到骶一的神经纤维支配.

    主治:胆绞痛.胆囊炎.肝炎高血压  习惯性便秘.膝关节痛.漏肩风.下肢瘫痪.肋间神经痛等..

    配伍:配.曲池.环跳.治疗半身不遂,配足三里.上廉治腹肋涨满.配 夹脊.8--9内关,治疗胆囊类疾病.配环跳 足三里.治湿痹等.

    【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瘄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定位:仰掌腕横纹尺侧上方一寸

    刺灸:直刺0.5-0.8.可灸

    主治:癔病失语.心痛腕臂痛.神经衰弱等.

    【列缺】:列缺腕上侧.次指手插转.善治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频上.口禁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胜推拿.

    定位:桡骨茎突.腕横纹上1.5寸.即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所指筋骨凹陷处.

    刺灸:向肘部0.3-0.8斜刺.

    主治:头 颈 项痛.咳嗽.哮喘.面神经麻痹等.

    皮肤由前外臂神经及桡神经支分步.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由六 七八颈神经组成.

    配伍:配合谷治疗面痈.配曲池治热病心烦躁.配太阳.四白下关.治疗面神经麻痹.

    全文白话解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和列缺12个穴位,临床应用广泛。适合采用上下两穴或左右两同名穴治疗的是担法(也有人认为担即补法);适合独取一穴治疗的是截法(也有人认为截即泻法)。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

      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

      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全身360多个穴的治疗作用,上述12穴都能概括,治病效果灵验,简直就像开水泼在雪上立刻融化。这是神仙真传,可以打开治病这把金锁。聪明至诚的人才可以传授,对行为不良不诚实的人不能传授。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

      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

      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

      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位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三寸。本穴能治疗腹胀、腹泻、肠鸣和胃中寒邪,能治疗膝部和小腿酸痛、肿胀,还可补伤寒之后的瘦弱虚损以及治气臌病等,对30岁以上的人针灸足三里强壮保健作用很大,可使体健眼亮。本穴要取准确,一般针刺八分,灸三壮。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

      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

      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内庭位于足次趾和中趾问的趾缝端,属足阳明胃经,能治疗四肢厥冷、胃经热引起的心烦喜静、荨麻疹、咽喉肿痛、牙痛、疟疾不能进食以及频繁呵欠症。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

      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

      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

      曲池应屈肘拱手取穴,位于尺泽和肱骨外上髁之间。本穴善治肘关节疼痛、因受风邪引起的手臂无力,不能开弓射箭,不能举臂梳头。还能治疗各种热证、咽喉肿痛及各种皮肤病如风癣和癞疥病。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

      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合谷穴在虎口部,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主治头痛,面部肿痛,龋齿牙痛,鼻衄以及疟病寒热往来,牙关紧闭不能说话等症,一般针五分深。

      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

      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

      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委中穴位于腘窝,腘横纹中点,腘动脉外侧。委中是足太阳经穴,主治腰脊沉重疼痛,酸痛,活动不利,以及因感受风邪,风痹反复发作,膝关节屈伸困难等症。针刺即有良效。

      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

      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

      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

      承山穴别名鱼腹,位于小腿后腓肠肌下部分肉间。本穴善治外感寒湿或闪挫腰痛,痔疮肿痛,大便困难,因脚气而引起的膝肿,战傈不能站立,胫酸脚跟痛以及由于霍乱吐泻而引起的拘挛转筋。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

      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

      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矇,

      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太冲穴属肝经,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前面,距本节2寸。下有第一跖背动脉应手,可判断生死。本穴主治惊风,癫痫,中风,咽喉肿痛,心胁部胀痛,小肠疝气,睾丸偏坠痛,眼花云翳内障,还能治疗腰痛。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

      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

      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

      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跟骨上边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腰骶疼痛,足跟肿痛,转筋,行走困难,还能治疗突发的喘咳胸满,气上冲心。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

      腰胯连腨痛,转折重欷觑,

      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臀部,侧卧屈膝大转子高点至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和内2/3交点处。本穴主治腰痛不能弯以及由于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痹证,腰胯牵连腓肠肌疼痛,活动加重。针灸此穴后疼痛即刻可以缓解。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

      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阳陵泉穴属胆经,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本穴主治膝关节肿痛、麻木,由于风冷痹证引起的下肢疼痛沉重、步履艰难,坐卧好似衰弱的老翁,针刺此穴六分,功效神妙。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

      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

      实则四肢肿,头腮面颊红,

      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

      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通里穴属手少阴心经,位于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本穴主治突然失声,心烦懊恼,心悸怔忡,肘臂肿痛,头面红赤的实证;以及突然失声,面色苍白,食欲不佳的虚证。用毫针刺本穴有神效。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

      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

      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腕部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距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按于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是本穴。本穴善治头项部的疾患和全身感受风邪麻木、痰涎多、口噤等症。根据病情采用针刺补泻手法,效果明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2-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hh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