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在古代又被称为乞巧节、七巧节,是那时的“女儿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其中“七巧”我联想了一下,似乎有点意味。
首先联想到的是幼时的七巧板,一块正方形被分割为5个三角形,1个矩形和一个正方形,将其拼凑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船桥等。小时候一开始总觉得七巧板太简单,没有赛车陀螺炫酷好玩。有一次身边只有七巧板,便从聊有胜无到饶有兴味最后一发不可收。后来才知道用七巧板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是容易拼成的,有一些却相当诡秘,还有一些则似是而非充满了矛盾。
随后便是课堂里的牛郎织女传说,不过民间总是期盼着圆满的结局,因此古人特别是女孩在七巧节需要进行一些活动。如在民国初年常熟人吴双热所著的《海虞风俗记》就记载:“习女红:七月七日,闺中盛乞巧之风。凡小女子之未习女红者,其母若姊,例于是日使之穿针度线,教以缝纫刺绣,谓乞天孙之巧,他日得心应手,必以针神名也。食巧果:是日人家咸食巧果,巧果者,以麦粉为之,持剪而巧裁之,裂其中而连其两端,然后如绳然交挽而结之。粉中和以糖,外傅以芝麻,入油泡之,而巧果成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显得颇有仪式感。
另外在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里有个血肉丰满,让人可憎又深感可怜的人物——曹七巧。她应该是张爱玲笔下最生动同时又是最扭曲的人,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后,她就只知一味敛财,了无亲情,甚至戕害儿媳,断送女儿的婚姻,不断寻求病态的发泄与报复,变得极其自私、乖戾又刻毒、残忍。当作品有层次地展现了曹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全过程时,不禁感叹,七巧还是没能“七巧”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