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根源
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
特别是对妇女,妇女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
个人成长三阶段
阶段一: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阶段二: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阶段三:生活的主人:我们能对自己负责,无法为他人负责
请求帮助
提出具体的请求
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明确我们的需求
有时候我们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让对方很尴尬和无辜。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才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4147307/0137a6a325e12385.jpg)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可能是两回事。问一句“我的表达清晰吗”
了解他人的反应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b.对方正在想什么;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用全身心倾听
放下自己的想法和判断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却得到安慰和建议,很有可能会觉得不爽。此时我们只需描述他的感受就可以了。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不论别人说什么,甚至是对你吼,我们只需听到他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用问句给予反馈。
示弱
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被人很可能会伸出援手。
20200715
兆丰日更第43天,让学习更有用、简单和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