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君臣”观——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讲国学

孔子的“君臣”观——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讲国学

作者: 京南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2-12-15 18:09 被阅读0次

郑林,字玄鲲,号文忠轩主,当代著名书法家。

2005年,应澳门林则徐纪念馆馆长之邀,参加纪念先祖林则则巡阅澳门166周年活动,受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诗句海纳百川书法作品,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桦上台亲接,同时亲颁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澳门林则徐纪念馆荣誉顾问。

2008年5月,应邀参加河南卫辉比干公诞辰3100周牟全球纪念大会,受邀书写长二米六比干庙财神殷楹柱联,己挂出。受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之邀,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座右铭整八句,被该院收葳。

2008年,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应邀参加韩国半岛和平大会活动,受邀书赠韩国利川市市长书法作品;做为国际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广东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收藏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十无益》和《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颁其收葳证书。

2012年,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之邀,为笫六届泰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笫六届换届大会,题写书法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行。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书法作品多次应邀参展,获得国际奖项,被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友人认可赏识并收藏,融入市场受到好评。

2014年,书写先祖林公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书法作品约13米,参加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一层大厅展出,展后作品被新疆伊犁市政府收葳,颁发证书;之后由香港文学出版社出版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隶书《林则徐回疆竹枝词》30首,全球发行。

孔子的“君臣”观,是孔子“伦理”观的基本思想内容之一。这里所谓的“君臣”,其所指相对比较宽泛。既是指诸侯国君与其臣僚,同时又是兼指天子与其卿相,以及大夫与其家臣等而言。孔子“君臣”观的中心内容,是孔子发自新兴民间士人的角度,对君臣关系的基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以及君臣理应如何相待与共处的总体性思想认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孔子的“君臣”观,首先应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君臣关系的基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

在孔子看来,君臣这一特殊的社会伦理关系,具有鲜明的基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其共同职责的公益性。具体而言,基于“天下为公”孔子认为,君臣结合的根本目的,理应是为了共同实现仁的社会,亦即使广大社会成员,普遍实现其人生的理想人格化,或曰普遍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归根结底,君臣关系原本应是一种社会公益性的道义关系,而不能是谋求个人权势、地位、财富等的利益结合。此即孔子所谓——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泰伯》)

“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同上)

这既是君臣双方的共同职责或曰人生使命之所在,同时又是君臣关系的首要基本特性。

其二是其相辅相成的共体性。具体而言,在孔子看来,君臣结合从而共同构成了施政治民的主体,君臣双方原本理应是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的共体关系。这则是君臣关系的又一基本特性。君主作为君臣关系的主导者,对此理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君臣关系将随时可能会解体,至于共同实现政治的根本目的,亦即使“民兴于仁”,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此即孟子所谓——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

其三是其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具体而言,在孔子看来,在君臣关系中,君主虽然居于主导地位,甚至对其臣僚握有生杀予夺之权;但是正确的君臣关系,却并非是单向的绝对服从关系,当然就更不是主人与奴仆那样的人身隶属关系;而理应是对等的双向选择关系。

所谓对等的双向选择关系,就是为了实现仁的社会,君主理应选拔贤能之士来做自己的辅弼;与此相应,民间士人则应自主选择有志于仁道之君而辅佐之。这也就是《孔子家语•弟子行》所载孔子曰——

“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

在其施政治民的过程中,为臣者如果不能胜任,君主则可将其罢黜;与此相应,如果君主背离了仁道而不能谏止,为臣者则可以主动弃君主而去。君臣之间这种对等的双向选择,则是孔子所谓君臣关系的又一基本特性。

明确了君臣关系的上述三方面基本特性之后,孔子进而又对君臣关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

在孔子的“政治”观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仁”的社会。社会生活能否安定有序,国家能否兴旺发达,能否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焉”(《颜渊》),其根本关键,完全在于君臣共同构成的施政主体。这也就是说,只有君臣双方各尽其职、协同共进、身体力行、为民垂范,才能使民众从风而化,从而最终实现仁的社会。君臣关系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用孔子的话说,此即《礼记》所載录孔子曰——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哀公问》)

“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于)人。”(《缁衣》)

为了确保能够妥善处理好君臣关系,从而实现政治的根本目的亦即”天下归仁焉”(《颜渊》),孔子进而又对君臣双方自身,以及君臣双方的相待与共处,提出了多方面的思想要求。以下即分别对此做一具体阐释。

二、对君主的基本要求

在孔子看来,君主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组织者与主导者,其根本职责与使命是君臣协同共进,首先为民众做出表率,从而带领民众普遍归于仁道,最终实现仁的社会。基于此,孔子对君主自身,提出了多方面的基本要求。

例如《孔子家语•王言解》载孔子曰——

“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

孔子这是在强调,君主作为民众的表率,其自身首先必须具备仁人的基本品性与德行。这也就是《大学》第三章所载,“为人君,止于仁”之意。进一步具体而言,君主自身首先必须具备,矢志于仁道的人生终极追求,“泛爱众”的博爱情怀,孝悌的品性,“主忠信”的品行,中庸的德行,依礼而行的礼乐素养等。

除上述仁人的基本品性与德行外,孔子认为,君主作为施政治民的最高组织者与主导者,自身还必须具备,施政治民的必要学识与才干。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贯彻正确的治国方略。简括而言,亦即始终坚持以孝治天下,以礼乐教化治国,以及坚持“选贤与(举)能”而任用之。在前面孔子的“政治”观一节中,对此已经做过具体阐述,这里不复重述。

仁人的品性与德行,以及施政治民的学识与才干又是从何而来?在孔子看来,这只能从长期而系统化的学习与培养中来。孔子对此的具体表述,是《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所载孔子曰——

“在学,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之道得,而后国治。”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

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特别推崇,古来高度重视君主的前期教育与培养这一优良传统。在《礼记》的《大学》与《文王世子》等篇中,就对此做了全面而具体的阐述。在孔子看来,也只有经过长期而系统的学习与培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君主能够笃行君道,从而率领臣民普遍归于仁道。这也就是《韩诗外传》卷五所谓,“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在孔子看来,率领臣僚与民众普遍归于仁道,从而实现仁的社会,这又并非只是君主的外在性职责与使命,同时也是君主自身难得的人生际遇。

《论语•雍也》载录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这是在说,作为君主,如果能够广泛惠及于民众,引导广大社会民众普遍归于仁道,这则已经不再只是仁人之事,而已完全是圣王之功了。就连尧舜那样的古代圣王,大概在这方面也还会有所缺憾吧。

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主,如果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则不仅只是充分实现了,君主角色的根本职责与使命;而且这同时也使君主的自我人生,得以提升到了圣人的极致境界,使君主的自我人生意义与价值,得以最大化的极致实现。所有这一切,对于君主之外的其他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基于此,君主对于自己的这一难得的人生际遇,理当倍加珍惜。

于此又可看出,在孔子看来,君臣虽然是社会公益性的道义结合,但君臣却并非是毫不利己的殉道者;其自身的利益,就包含在了自己对社会公益的贡献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君臣”观——著名书法家郑林(文忠轩主郑玄鲲)讲国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jl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