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是阿米尔的父亲,永远是一本正经的面对阿米尔。不会夸奖阿米尔,同样也不认同阿米尔的文学创作。只有父亲的朋友拉辛汗认为阿米尔的文学创作是正确的,并且为阿米尔所创作的故事而感到高兴。看完了这本小说,不禁多想的一点,批评对我们真的很重要么?我们为什么不会赞美别人的创作、成果?
前一段时间看过一组关于东西方教育差别的漫画。当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时,中国的父母一顿的批评,甚至还会打骂;而西方的父母则会夸奖孩子有良好的绘画天分;当孩子把闹钟或者小家电拆成一堆零件时,中国的父母一顿批评打骂;而西方的父母则会夸奖孩子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我们何尝不是在父母的批评声中长大的,而这种批评真的对我们好么?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手工课老师教我们做贺卡,并把做好的贺卡送给我们喜欢的人。当我兴致冲冲的把做好的贺卡送给语文老师时,老师没有任何反应,如同冷水般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也能是贺卡。"当时就把我高涨的热情给浇的一点都不剩。这件事情过去好久,我都不喜欢上语文课,手工课也只是应付差事,再也没有以往的热爱。
高中的时候开始喜欢阅读课外书,那个时候特别喜欢古典名著《红楼梦》并且还对每个人物写了小传,对每个故事情节都写了自己的感悟,一直坚持到大学。在大学的时候,偶然间教古典文学的老师看到了我所写的对《红楼梦》的感悟。老师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的夸赞道:“王鹏,你就是个天才,你简直就是个神人。我教了那么多的学生,你是我第一个得意门生。”老师当时说完后,自己有些飘飘然。但是给了我跟多了动力让我有勇气写下去,最终完成了我的处女作《红楼一梦》。这本书至今还保存在我的书架最高处。并把它作为我送给朋友的礼物。
如果不是古典文学老师的一句鼓励夸赞,我不可能完成我的处女作。也不可能在写文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有句老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别人的创作,同事的工作成果,应该更多地给予赞美和夸奖,而不是无关痛痒的批评。工作中赞美的话语会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会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工作中只有批评,那么时间长了我们就会消极怠工,产生负面影响。
让我们一起学会赞美,学会夸奖。但这种赞美和夸奖也不是无条件的,也要把握着尺度。过分的赞美和夸奖带来的不再是正能量,而是满满的负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