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觉得特别放松,只是我们在一起时由于略微过度的宽容,而效率不是太高,不过我们都很释然。时常生活中也不要那么多高效的环节,尤其是生活。总之什么话都让我说了,她总这么说我。
今天上午继续读村上的小说集,听着耳边的大提琴的悠扬,仿佛必须要喝一杯咖啡才行,随手拿起需要伸手才够得到的、一小时前的凉咖啡喝了一口,虽然缺少热情,但生活本来就缺少热情,大抵也喝得下去。倒并不在于味道,而是情绪对味时,喝的内容并没有太过重要。
桌上还放着一本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也打算拿回去看看。之前读过他的另一本不太有名的书,阅读感受不错。我常常喜欢读一个作者的边角料作品,像正在读的尼采的《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总觉得这是进入一个作者的好方式。村上当然有好多金句,但我往往会避开它们,而是像从后门进入一间屋子悄悄了解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或是期待了解到一些别人所不知道的。
村上在一篇故事里写到“我”的特点时有这么一段:“我算不上那种读书系统、缜密的‘读书家’,却是一个不读铅字就没法好好打发时间的人。不能枯坐着什么也不干,要么翻翻书,要么听听音乐,这类事情于我无论如何都是必需的。”这段描述好像是在说我,这种巧合想必很多人都有,无论是从书里的发现还是影视剧里,总能找到几个和自己很像的角色,并不奇怪。但若找到了一个,那种切身切实的感受是自己能强烈体验到的,这倒是有点奇异。
桐昨天分享我一个都是慵懒女声爵士风的歌单。作为音乐专业选手的她夸奖音乐小白的我天生乐感好,我相信在她的这一夸奖里不包括我们爱情的成分,或者我宁愿如此相信吧。我喜欢并愿意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尽管听不太懂,也不懂乐理,但感受到的美好是确切无疑的。无论流行还是古典以及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想听一听;活这一次,就像读书一样,若有哪种音乐没听过被死前的自己知道的话那得多么后悔。在桐的悉心影响下,慢慢懂得了什么音乐是相对更好的,什么调是更为优雅、有趣的,自觉地又进步了许多。她总说对我没有像我对她那么好,但对我来说,就比如她在音乐上对我的影响对我来说犹如珍宝,比其他各种物质的馈赠都要珍贵。
下午独自在家享受午后不太刺眼的阳光,想想非常固化而单一的自己,尤其是一些不入时的想法,反而是另一种丰富,大部分来自于桐桐对我的包容和爱。在纸上写了一段称她为“你”的表白,看着她画的极光和大树,伴着背景音乐看看窗外,倍感舒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