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总喜欢用自己的视角解读社会热点,甚至在消息还不完整时,凭主观臆想为大家还原事情过程,堪比网络“大V”,社会“公知”。其实关心人事是人之常情,可是过度解析,就容易陷入隐形逻辑的陷阱,造成被人打脸的尴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一,错误的日常逻辑
我们这儿广场大屏幕上经常播放新闻,记得有一次,当大屏幕上的主持人读出“七旬老太为何住在储藏室”的悬念标题时,我身边一个老人愤愤不平地说: 肯定是年轻人不孝顺,把老人赶到了阴暗的储藏室!这时有人随声附和,也有的人只是笑着听。原来真正的新闻内容是: W先生家住五楼,今年把老人接来一起住,老太太嫌每天上下楼不方便,情愿住在储藏室。这下大家都笑了,而那个感慨世风日下,埋汰年轻人的那个老人就满脸尴尬了。
很多人在老经验的误导下,陷入隐性的思考陷阱。解决方法必须要从寻找事情源头开始,让新闻飞一会儿,先不要急着判断、推理,一定要考虑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只有前提正确了,后面的分析才靠谱。一定要注意不要掺杂个人情绪,那个说话打脸的老太太可能自己儿女不孝,结果思路跟着情绪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受到了大家的善意嘲笑。
二,有瘾的标签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提出了“归因谬误”的概念: 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因到他的性格,却忽视了真实的情况。
正如父母担心打工的孩子生活流离,吃喝无着落,妻子担心性格鲁莽的丈夫不会看孩子,做母亲的不相信娇生惯养的女儿会下厨做菜一样,他们都忘了一个事实: 环境改变人。打工的年轻人会在艰难中得到成长,丈夫会因为爱孩子而变得格外细心,而幸福的小公主则会为爱变成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儿。
正确的判断来自认真观察和精通世事。当你“当时的条件有……”“他面对的情况是……”这种客观因素来说话时,你平时的那些口头语“他才不会”“他就是那样的”这种话才不会影响你的判断,你的结论才会更加公正,友好。
三,聪明人地僵局
提起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她喜欢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上至打点皇宫里的太监到下至丫环领取日常用品,她心思缜密,欺上瞒下,结果有人憎恨她玩弄权术,有人嫉妒她长袖善舞,还有人暗地扎纸人诅咒她,最后王熙凤精力衰竭,身体虚脱重病而亡,徒下“聪明误”的感叹。
有时候聪明人要学会放手,人的精力和专注力毕竟是有限的,不管通过下放权力还是通过闭目冥思,都是为了屏蔽过多信息的干扰,为解决大问题留出富裕的空间。如果王熙凤懂得适可而止,那当贾府势败,大厦将倾时,也许她会成为贾府的精神支柱,励精图治,终有重振雄风的一天。
在“ 红楼二尤” 的那个篇幅中,她唆使退婚的张华去官府闹事,纵容张华去贾府敲诈勒索,最后直到贾链求她收手,她才肯罢休,她甚至一度要杀掉张华以绝后患。
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聪明人因思虑过度导致小产大流血,也变成了失去丈夫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聪明人的悲剧很具有典型,减少思考,集中力量考虑重要的事情,减轻压力,淡化结果,尽量让自己要保持平静,把注意力放在事情的过程、环节中,才能够帮助自己正常发挥。
困扰我们的思维陷阱,其实远不止这些,不过当你抛弃掉错误的日常逻辑,不再用老思想、经验来考虑新问题。改掉为人贴标签的习惯,不要被别人掌控了节奏,静下心来,你才能避免走进聪明人的僵局。
切换你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天更蓝,地更广,生活中处处充满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