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接到通知,下午三点南昌开会。又是那种议而不决、形式重于实质的无聊会议,但又非去不可。
虽然这样的会一般只开两个小时左右,但我们动车来回约九个小时,加上到动车站的时间,十几个小时耗在路上,早饭后出门,要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到家,两餐饭都得在动车上解决,所以都不喜欢去。
一想到又要经历当天来回的辛苦,整个人都不好了。
出门前匆匆地从书柜里抽了本书,是《禅者的初心2》,这是日本禅师铃木俊隆的开示录。
铃木俊隆受六祖慧能的影响,到美国传播佛法,成立西方第一所禅修院,他的代表作《禅者的初心》是西方佛子人手一册的禅宗必读书。也是佛学爱好者极佳的读本,是我一直想拜读的一本书。
但跑了几个书店都没买到,不过却买到了它的续集,即这本《禅者的初心2》。该书是由铃木俊隆禅师在世最后三年间的35篇开示讲稿编辑而成,教导我们如何打开本性,找到原初的自我,回归广大的心胸,超越得失荣辱,享受真实的生命。
书买来一年多了,一直没空看。今天的旅伴就它了。
一打开书,立刻被吸引了。动车里嘈杂的世界似乎消失了。我完全沉浸在书里,感受字字珠玑营造出的禅的世界。
书中讲到佛陀对"道"的开示,佛陀说"当你接受食物饮水供养之时,接受它如同接受良药。"禅师认为,佛陀是要你用全身心来收受供养物,没有"你"和"食物"的二元对立观念。
所以说:我们"接收"或"接受"食物,而不是说我们"拿取"食物,因为"去拿"并没有包含完全的接纳。
"当你接收时,你已经拥有了它,而如果你以极大的欣赏来接受它——非常感谢你——那便是佛陀所教的约束你的诸多欲望的真正行为。"
读到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了原先读过的一篇介绍弘一法师的文章,说他入了佛门之后,不管人家给他什么食物,他都甘之如饴,满心欢喜,真诚地感谢,与之前对食物和衣着的高品味高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
我当时以为弘一法师是在做苦行僧,为磨炼自己,有意吃苦。现在才明白,其实他做的,正是践行佛陀的开示。
他已经完全接纳了一切,对于食物,自然也会无条件地接受,悦纳,因此弘一法师的感恩和满足是发自内心的,他并不需要用吃苦的方式来磨练自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并不觉得这是在吃苦。
我想到了吃自助餐时的众生像,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和饮料,我们去拿、去取、去挑,有时还得去争、去抢,吃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怪自己不够眼疾手快、恨自己饭量不够大,吃得扶墙出来,还能挑出食物一堆的问题。因此往往是吃了顿丰盛的大餐,心情并没有好多少。
这又印正了佛陀的说法:我们因为有无止境的欲望,才会有无限的痛苦,也因此积累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生出无底的恐惧。
如果我们能拥有这种全然接受的、悦纳的心态,并以此来对待食物,自然会对盘中的任何食物都充满感激,对自己吃下的食品都不会再挑剔。
推而广之,对所有事情也都一样。我们对自己买来的物品也会好好使用,会尊敬万物;对自己的爱人也会珍爱有加;甚至于对自己的工作、同事、老板,只要我们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带来的一切。这将少了多少纷争和抱怨,世界也将因此变得美好和谐。
当然,这需要我们修一颗大心,宽宏、广大,能涵容一切,按禅师的说法,那就是真的自我,也是我们的修行之所在。
当我们的心量足够大时,我们就会与一切事物为一,就会拥有一切。
"当我们明白我们原来早已拥有每一件事物,将不会再执着于任何事物。事实上,我们拥有一切。即使不登陆月球,我们已拥有它。若我们尝试登月,那表示我们不认为月亮是属于我们的。"
这是禅师对当时人类首次登月的说法,令人拍案叫绝!所谓的挑战和征服,都是因为我们觉得不能拥有而采用的行动,不是吗?如果拥有了,我们自然不必再去努力征服,只需好好地欣赏和享受它。
禅师善于利用寻常生活的场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之道。
比如他讲了《从容录》里一则有名的公案:一个人攀爬至百尺竿头,如果他停在那里不动,他无法得悟;当他从竿头上一跃而下,或许他将开悟。
禅师说领会了这则公案便是领会了修行的方式。
他用妻子催他吃早餐这种平常的事情,教我们如何领会这则公案:"忘记此刻,生入下一刻,这是唯一的法门。"也就是说,"忘却歇止于竹竿顶端,安住于现今所在之处。"
"攀爬至百尺竿头"不就是人生奋斗后而达到的高处吗?如果能安住当下,完全专注于自己所做的、该做的事,就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了。
人总是希望自己能永远呆在高处,更盼望着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永不停歇,竿头也会一直不停地往上生长,因此不要执着于任何事,也不要执着于任何人,包括取得巨大成就的陈旧的自我,要忘记有关自我的一切,重新更生。这样就能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起伏。
正如禅师所说的:"研习佛教,是研究你自己;研究你自己,是在每一当下忘却你自己。而后,每一件事都会前来帮助你,每一件事都会确保你的开悟。"
我们总是太执着,就算是看一本闲书,也总是想尽快看完。往常看书思考时,我会把目光投向窗外,眼睛虽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却仍想着书上的话,对一切熟视无睹。
看到禅师的开示,我即刻放下书、放下心中所想的一切,感受秋高气爽的田野风光,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美景,放松身心,全然地安于当下。
然后再捧起书本,回到阅读,不急不缓,安然闲适。这让我把当天坐动车往返的辛苦视作愉悦的旅程。
禅师特别强调打坐,经常教诲弟子:"只管打坐。"他说;"修习坐禅,就有如你设定闹钟。除非你设定闹钟,否则它不会有所作用。"
这和我之前想当然地认为坐禅是为了证悟大相径庭。我明白了打坐只是一种仪式,一种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的方式。
打坐时,不要有目的或获取的想法,而要充分地放松,以坦白开放的心接受自己的一切念头和心中升起的各种意象,以平静清明的心赏识事物及众人,接受万物,涵容发生的一切,这就是禅师所说的修出并持有一颗大心。
修行是与万事万物同在,但又不被修行所束缚,能与一切事物分享你的修行。当你能涵容一切事物,那就是找到了真的自我。
作为普通的凡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只管打坐",但我们可以经常反思自己,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大心胸。如果我们真的舍弃狭小心量的话,就不会有恐惧和情绪的各种问题。我们的心会始终平静,安住当下。
禅实际上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修禅是为了唤醒我们与生俱来的佛心、找回我们的本真,不丢失我们的善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修养,扩大心胸,培养自己的包容心,能让我们更好地接纳他人,看淡得失成败,能超脱外在的羁绊,更好地享受生命。
我想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修禅及其意义之所在,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
接纳万物,享受生命。读《禅者的初心2》有感。 接纳万物,享受生命。读《禅者的初心2》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