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点忙,偷个懒,放一张爱拆书的东哥的《“硬是要得”的拆书技巧》阅读笔记: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原文内容,是拆书家的应该纯熟掌握的基本技能
- WHAT:
> 在不改变原材料中心思想、基本结构、逻辑顺序的情况下,将原材料的主要观点、情节、内容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 WHY:
> 策略需要:
> 学习策略需要,通过对材料的重新组织整理,实现对信息的深加工(如:打包、联想、重编码等)。增强对材料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提高对材料的理解与表达
> 使命需要:
> 帮助学习者尽快理解、辨析原材料,使相关知识、技能能更好的为学习者所“携带”,拆为已用,促进行动,使拆书家成为更好得学习促进者
> 需求需要:
> 和传统培训不同,拆书帮需要将原文呈现给学习者,带来了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的需求
- HOW:
> 复述策略:
> 1. 归类:按材料的内容或特征,换一个角度、重新组织、整理
> 将内容重新整理、在不影响原有知识整体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更便于理解、记忆和传播的结构
> 2. 概括:摒弃肢节、提取要义
> 1)忽略次要:概括时省略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内容
> 2) 删除重复:删除已经涉及过的内容
> 3) 替换词语:用上位词语来替代、如:用蔬菜来替代白菜(类属替代);用一般性行为动词替代具体的动作系列,如:用“问诊”,替代医生一系列的具体行为(概括替代)
> 4) 找主题句:找到作者要说明的主要论点,略去论证,或帮助理解的说明和实例
> 5) 归纳总结:把材料内容总结成一个包含原文关键字的主题句或中心思想
>
> 3. 表象:将内容转化成更直观的视觉形式
> 1) 图画、图表、表格
> 2) 图示、箭头、连线
> 3) 各种逻辑图:矩阵图、关系图、树状图、鱼骨图、流程图、思维导图等
>
> 复述技巧
> 1. 框架结构:
> 1)表达框架:3W1H,总分总,电梯演说(共识问题、核心观点、证明观点)等
> 2)故事框架:情节、角色、冲突、高潮、结局等
> 3)SCQA框架:情景(Situation)、冲突(Conflict)、疑问(Question)和回答(Answer)等
> 2. 逻辑层次:内容复杂的,可按照金字塔结构,使用逻辑连接词,形成清晰、明了的层次结构
> 1. 关键句、主题句
> 找到关键句、大小标题、主题句,用自己的话概述
> 2. 概括/编码
> 1)上位替换:用更概括、更高级别的词语来替换一般性词汇、一组词汇、或一系列行为
> 2)使用模型:借用其他领域、行业适配的相关模型
> 3)提炼关键字:用概括、修辞的手法提炼关键,如“四个统一”,“三个代表”等
> 4)选用首字、固定位置字,或英文首字母来编码、缩写
> 5)编金句:将洞见、事物的本质编写成一个高度形象、易理解、记忆和传播的语句
- WHERE:
>1. 偏离主题
> 复述原文要和原材料主题保持一致(包括上下文、标题标题在内),不能只借用原材料文字内容,隐晦的表达拆书家自己意思,或扭曲原材料作者的意图
>2. 脱离场景
> 拆书家的简要复述,不能脱离一个对学习者有用的应用场景。一定是“当学习者以什么身份,在遇到什么情况时,可以采用哪些措施、步骤,来解决什么问题。”
3. 上帝视角
------------------------------------------
一点想法:这篇笔记写于23年6月15日,目的是晋级营结业后,为参加拆书练级,写拆书稿做准备。但去年下半年,公司形势急转直下,因而放弃了。
今天,翻出这篇笔记,读了一遍,发现东哥作为资深拆书家,通过文字把他的经验高度洗练地总结出来,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文字,做笔记,并不能轻易达到他所描述的效果。东哥的拆书技巧,是他多年拆书经验的结晶,其中蕴含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习得。
我们做笔记,可以记录下他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在逻辑上理解他的观点和理念,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真正掌握了他的拆书技巧。真正的掌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应用,去体验,去反思,去修正。
比如,他提到的复述策略,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我们有深厚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我们需要理解原文的主题和逻辑,需要把握原文的关键点和细节,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敏锐的观察力,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再比如,他提到的复述技巧,如框架结构、逻辑层次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体验。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复述方式,形成自己的复述风格。
因此,在学习,在写作,在拆书练级这件事上,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去练习,去实践,去反思,去修正。
原文请在简书搜索“爱拆书的东哥”
——拆书技能训练(1)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