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兴起,称为“坛子”。这种建立在纯兴趣、无利害,自由交往的人际关系,其实很温情。我偶尔去回一下坛子,翻翻老帖,回味繁华。又过数日,再想去坛子翻帖,却找不到了,又一个坛子关门大吉。
网络普及,前提是电脑成本下降,几乎人手一台。大约在2000年到2010年的时代,网络论坛兴起,称为“坛子”。
当时网络环境也比现在宽松,帖子能畅所欲言,无论雅虎、百度搜索的功能都比现在强大。
依据个人兴趣,沉迷专门的论坛,几乎打发了许多人的时光,其中当然也寓教于乐。比如我,沉浸坛子那日月,文字能力明显见长,许多新词汇都是从坛子学到的。
坛子大多是围观看客,写手就固定的一些人,坛子人气主要靠双方互动,一个好帖子马上有人围观、回帖,甚至辩论。辫论得急眼了,恶语相向。但在用户群比较集中的坛子,恶语相向情况比较少,大伙都天天泡在坛子里,也是朋友了。所以更多的现象就是回帖转帖,吹捧写手。版主、写手都是义务的,赔钱赚吆喝的心态。很有意思,坛子越是有人气,这些人越愿意把时间精力贡献在坛子里。
我做过写手,也做过版主。在坛子那个圈子,也算有名气。曾经我写的一个帖子,跟贴回复了一百多条。在百度搜索的转帖有二百多次。虽然有人转帖并不署名,或干脆署自己的名,但这就是网络,只要看到是自已文字,也会令人欣慰。
不知不觉,坛子消失了。智能手机时代,人们不习惯扎堆泡坛子了。虽然手机有微信、公众号、美篇,但人和人交流的温度越来越异化成为数字符号!
人变得陌生了。手机阅读过于便捷,人们无需注册用户,随时可订阅或转载各种信息,每个人都是分散的,互不相干,特别回帖讨论不再是即时性,而是经过筛选才显示,也不太会出现讨论的热情。
我经常看一种手机帖子,附言"请点击广告,腾讯会付五毛钱"。好像写帖者是商业行为。这种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也就隔膜了。我们每天看帖,却无需关注你我是谁。
坛子就不一样,经常在一起玩,自然熟悉,线下交流也很容易,同一城市,或出差办事,经常会面,互称网名,不问出处。因为主要以兴趣为交往话题,所以都比较自觉,不会触及现实问题,如借钱、办事,因为心里知道,网络就是玩虚拟,放逐心情,如果触及现实,生活就不好玩了,甚至朋友也没得做。当然关系再进一步走动多了,也可深交。我就见过某网友结婚,来了一堆道贺的网友。
这种建立在纯兴趣、无利害,自由交往的人际关系,其实很温情。
3G、4G时代,坛子都没落了,几天看不到一个新帖,看帖回复的也寥寥无几,写手大多经营自媒体。我偶尔去回一下坛子,翻翻老帖,回味繁华。
也是在凭悼数年前岁月。数字化信息时代,几年的变化,超越了纸本信息几十年的变化。
回坛子翻过去网页,忽然感觉自己有点像霍恩弟,电视剧《霍元甲》一个桥段:当儿女长大,曾经火爆的武馆门可罗雀,霍恩弟想再用脚挑起一个条凳,却跌了个踉跄。
这是不是也可以讥讽为“九斤老太”的心态?
又过数日,再想去坛子翻帖,却找不到了,又一个坛子关门大吉。
坛子的网友,大都是某领域有深度爱好的拥趸,因为现实忙于生计,才把情思寄托在坛子里驰骋。玩了好久的坛子没了,一个人爱好,还有什么玩头。
(——原文于20180428)
(说明:文中插图为 草间弥生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