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集市上的许多蔬菜、水果由原来的称斤卖变为“论堆卖”了,这种销售模式很快就被许多摊贩效仿,然大家觉得原本可以又挑又捡的新鲜菜无厘头地变为一大捆、一大堆的卖,有人会上前问问摊贩:“老板,我想买两根黄瓜行吗?”回答:“不卖!”态度生硬又冰冷,哪里还找得到服务与被服务的感觉,更别说“顾客是上帝了”,每到这时顾客会觉得自己的身份和摊贩互换了,上帝是眼前趾高气扬的他们。
这是我昨天亲身经历的感受,谁让家里有人偏爱吃嫩生生的黄瓜蘸酱呢。无奈5元买了六七根,别的农副产品如红薯,山药、蘑菇也都如法炮制,论袋论堆卖,唉!真的感觉太无语了,谁想到要吃的计划好的菜一买一大堆,这种心理逃不出主妇们的智商盘算,结果是等不到下个集市时,那些囤来的菜吃不完就坏掉了,只好扔。这看似便宜的菜仔细估估性价比,其实并不合算。
记得最清楚的是有次买了成袋的水果西红柿,回家做成卤,调面用,分出部分凉拌,口味也还行,5元一斤,一代三斤15元,就这样紧吃慢吃,恨不得把大家脸都吃的变“色”了,甚至看到它都反胃了,就这也愣是三天没吃完,剩最后俩个从上面裂口趟水被丢到垃圾里了,感觉既浪费又倒胃口。
后来我问当地菜农得知:这些菜贩他们一早从批发市场大量进菜,整装卖就是怕零售有损耗,这样就名正言顺地把损耗转嫁给消费者了,而且这些菜能反季节大都经过科技手段催熟,就更容易坏掉。
我又问他们农家为什么没有这些反季菜呢?回答说:“要大量种植,就要大面积投入,菜地都已经分各家各户了,再去弄大鹏、找人管理成本高,成熟期集中,咱又不像摊贩每天从批发市场进承包种植户的菜然后到处赶集,如果想依葫芦画瓢,各种折腾算下来不合适。”本地菜顺季节生长成熟,现在才育苗”。可不说这话时我看到当地菜农旁边摆的有西红柿、辣椒、茄子秧苗,就是说菜农田里的应季菜最少要差不多两个月才能大量上市。
哦!这回我明白了:现在社会上各种买卖利益链谁不是只想自己赚钱,一旦形成一个群体,消费者想要按需购买就没有那么随意了,想想超市有时都把袜子内裤捆绑成三件一打来卖,能有什么制约非得让人家拆开一双一条的卖呢。
现在看来无论是菜贩还是超市这样做无非是图自己利益最大化,按说也无可厚非,那咱老百姓也只能不情不愿地跟着他们的“套路”走了。
放眼望去大众利益被绑架的事情还很多,谁能管得过来,再说相关管理部门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能这样那样的,就是3.15维护消费者权益日,也规范不到这些打擦边球的人,大家也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适当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