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少人不太接受预制菜,但预制菜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餐馆堂食和外卖的餐食,有超过80%是预制菜。除非你从没进过餐馆,从没吃过外卖,否则,你早就吃过预制菜了。
大众对预制菜不放心,主要是不放心食品安全。相信不少人还记得,2024年315曝光的用淋巴肉、腺体肉当五花肉制作梅菜扣肉,这样的事件让消费者无比愤怒。预制菜毕竟是经过制作的菜肴,看不出原材料,也辨认不了原材料的新鲜程度,难免让人担心。
还有一个被质疑的关注点,就是预制菜留存时间长,会被添加防腐剂。于是在2024年3月,国家多部门联合颁发预制菜“新规”,明令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
同时,“新规”明确,预制菜经过加工后,需要真空包装,低温保存,冷链运输。真空包装是为了让预制菜成品与外界空气隔绝,防止菜品被污染及细菌繁殖。低温保存是为了保持菜品原来的口味和防止变质。冷链运输是确保菜品在运输过程中保存良好,保障食品品质。
为了确保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各地、各团体纷纷出台预制菜标准。根据新京报统计,现存正在生效的经地方或行业组织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有164个,加上企业标准,总标准超过190个。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学生餐营养指南》(WS/T 554-2017)中,建议:
学校食堂或供餐单位每天提供至少三种以上新鲜蔬菜,一半以上为深色蔬菜,适量提供菌藻类;有条件的地区每天提供至少一种新鲜水果。
这是为了保障学生的饮食营养均衡。为什么预制菜多是荤菜?除了荤菜售价比素菜高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预制菜中的蔬菜、水果在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营养素会有所流失。家长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餐食为预制菜,可能对学生的营养健康不利是有道理的。荤素搭配是人体对营养健康的基本需求,长期食用预制菜显然是难以达到人体需求的。
另外,预制菜会加入调味品,以油、盐、糖等成分为主,长期摄入高油、高盐、高糖食品,人体会出现膳食不协调、营养不均衡等情况,有损健康。为此,消费者要学会看懂预制菜的营养标签,根据标签对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等含量的标示,了解营养知识,与其它食品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达到膳食平衡,确保人体的营养健康需求。
从预制菜行业发展来看,我国预制菜处于起步阶段,70%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都是小企业,不少还是个体户和加工作坊,没有形成统一的加工生产模式和制作标准,没有完善的品质控制体系,难以保证食品品质与安全。
到底预制菜的不安全因素有哪些?
从生物角度来看,预制菜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细菌、霉菌、病毒等。细菌、霉菌会致使食品变质变腐,引发病毒或致病性因素的产生。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可能发生在从原材料到食品加工制作、储存、运输的全过程。食品原材料的品质,制作过程中的卫生,车间环境和人员的卫生状况等,都有可能导致食品污染。而在储存环节,食品对存放环境的要求更高,温度、湿度、空气洁净程度以及外界因素都会对食品造成直接影响。尤其是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后,由于对食品不了解,未能按说明做好妥善保存,比如置于常温的时间过长,会导致食品变质或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在运输环节,还可能存在温度变化、包装损伤等情况,从而导致食品变质。
从物理角度来看,预制菜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外物混入食品之中。例如在生产环节,加工设备耗损或机器损坏导致小部件掉落,或人员操作不当致入异物混入到食品当中,在储存和运输环节,可能有蚊虫等小动物不慎混入,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从化学角度来看,预制菜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成分残留。例如,在食品原材料的种植过程中,可能存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过量等情况。在食品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污染源,如包装材料某些含量超标,致使有毒污染物迁移到食品之中。食品如果存在真菌毒素也会产生有毒代谢物,高含量的真菌毒素食品可以让人体发生急性中毒,长期摄入这样的食品还可能导致畸形、癌变等严重情形。
为此,预制菜从原材料、加工制作、储存、运输以及消费端都要做好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品质,防止病从口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