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打卡第240天】
【每日欣赏感恩】
感恩两个孩子都比较独立,早上自己收拾去上学。感恩丽萍老师分享出来的日记给我的启发。欣赏自己的觉察力。
【每日觉察】
半路出家,不一定比专业出身的差?
有人好奇地问一位咨询师说:“你大学学的那个专业,怎么半路出家做心理了?”
咨询师回应说:“半路出家,不一定比专业出身做心理的差……”
我突然想到丽萍老师一篇日记里面说到的: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种模式,即面对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直接解读为:“我不好。”因此,就不愿意接受、排斥,进而就解释证明,一定要呈现出“我是好的”、“我是对的”才行。为什么会这样曲解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呢?因为,曾经常常被否定,或者不被认可,就形成了自我否定、不自信的心智模式。别人说什么来不及听完,应激反应就是:你又否定我了。做事的过程中,还没开始干,心里就先嘀咕:我做不好,我不行……
丽萍老师分享的这个觉察我太有感触了,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当我看到我就是这样的,听到这位咨询师的回应,我就知道她的这种“我不好”模式出来了,因为一是答非所问,二是想要证明不比谁差。
我也是半路出家,内心也有自卑,所以我一直想考研,想成为专业出身,或者比较喜欢向专业出身的人学习,听他们的课,总会不自觉地高看专业出身的心理咨询师。这种自卑,这种内心的匮乏,向外索取,是可以满足解决的吗?读完研会不会又觉得跟那些大咖咨询师相比很差呢?就像上了那么多课,总感觉不够,还要学很多很多才能做好咨询。
丽萍老师说:努力学习,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才学习,而是“我要更好”才学习。同样是学习,前者是出于匮乏而学习,有一份抵触和对自己的不接纳,是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内耗;后者是出于成长而学习,对自己是如实如是的接纳,因此,是没有内耗的。
所以解决这种“我不好”的自卑和匮乏是:不断自我觉察,重构自己的信念,“我现在已经很好,接纳现在的自己,努力学习,变得更好!”“别人的建议和意见,那是他的事,采纳不采纳是我的事。我给别人建议时是想让对方变得更好,而不是觉得对方不好!同理,别人给我建议不等于我不够好,而是想让我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