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3/365 一个青年的人生选择(五)

23/365 一个青年的人生选择(五)

作者: 团子君坚持碎碎念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01:09 被阅读0次

    历史的交代

    年迈的冯守正经常回忆起1962年深秋的过往,他依然记挂部队撤回前,安葬在边境线的战友。

    他记得,当时负责保障的人员把副连长的尸体清理干净,裹上白布,就地安葬。

    于是,他下决心去祭拜。托人打听路线,但得到的反馈却有些心寒。

    原来,在察隅的重峦叠嶂中,长眠了300多名烈士。除了中印对自卫击战,还有一些西藏平叛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士兵,一共440多名。但陵园仍分散在台地、红卫、沙玛、吉公等地。

    50多年过去了,这些陵园几乎无人问津。有的陵园在边境线的军事管理区内,不允许前往。有的陵园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木头做的墓碑上是手写的名字,在常年的风化下已经模糊不清,像那段历史一样,逐渐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淡去。

    需要给这些老兵一个交代!于是有人提出,希望政府能将分散的陵园集中起来,调派专人维护管理。

    幸运的是,这与援藏干部王建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3年7月,原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办事处干部主动前往察隅定点扶贫。当他看到破败的烈士陵园,13年的军旅经历让他有种强烈的责任感。他希望为烈士做点什么,为后世后事留下这段记忆。

    于是,他向单位申请了1200万元专项资金,并面向社会募捐。

    “我们那些老兵还主动捐款了,我捐了1万。捐款的老兵不少,我们当年的师长,现在90多岁了,董占林,后来是兰州军区副司令,他捐了2万。”老兵冯守正说道。

    几经周折,在多方的帮助下,察隅县城附近、同庆小区背后的山坡台地上,建造了占地80余亩的 “英雄坡纪念园”。

    至此,分散在山峦中的烈士遗骸终于有了安息之所。

    副连长李德龙的迁墓仪式,冯守正希望亲手完成

    已经退休的他有足够时间去准备。

    然而,去往察隅的路途还是意外地艰难。

    北京到察隅相距3000多公里。原本他计划从北京经停成都飞到林芝,再坐车前往目的地。

    然而,恰好遭遇公路损毁,他只能改线由重庆飞到西藏昌都,降落在被称为“世界上离市区最远”、“气候最恶劣”的邦达机场。

    在4300米的高海拔环境下,这位72岁的老人不得不对抗高原反应带来的头晕、恶心、缺氧。

    年轻人尚且有几句抱怨或呻吟,而他只是有些沉默,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邦达草原,神色略有怀念。

    他说,比想当年进藏的行军,这算什么。

    和冯守正同行的是当年他的老军长丁盛的女儿,广州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医生丁力。

    虽然意志坚强,但冯守正的身体却着实吃不消了。他说,“丁医生准备的很充分,也幸好有她保障了我,要不然我也不行的。”

    草原驱车1小时,又翻越两个将近5000米的垭口,终于到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3/365 一个青年的人生选择(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bb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