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一回事。不过从源头来看,姓、氏的差别还是蛮大的。至少从有文字历史记载的周朝开始,就有了姓、氏。
姓,是用来区别族群的不同,在周朝,同族不能通婚。大致是因为同族都是由一个共同的女性始祖生育的后代发展出来的,大概古人就已经发现,近亲繁衍会造成人口质量下降,不利于种族的长期生存、发展,因此,同族不通婚。所以有了姓,用以区别同族,不致同族通婚。
同姓不可以通婚,但可以和邻近的异姓通婚。中国比较古老的姓,都是女字边,有的学者因此推测,中国上古时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母系氏族社会。周朝的王族是姬姓,他们就长期和比邻的姜姓通婚。没错,就是姜子牙的姜。
史书上记载,姜子牙是在河边垂钓,遇文王而得以辅文王成大业。我想这大抵是想渲染帝王将相的因缘遇合、风云际会。但从实际上看,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这种际遇,发生的概率也太低了。或许,真相是文王本就因为族群之间的姻亲关系,了解姜姓有一个智慧的老者,所以特意前去访求。
在周的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因为贵族有封地,为了显示与普通人的等级区别,就以封地或者官职为氏。比如,司马本来是带兵的官职,世代为司马的家族,就称为司马氏。再比如,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和赵国国君实际上有共同的祖先,都是嬴姓,只不过赵国的祖先发迹比较早,所以是嬴姓赵氏。汉朝的时候有的史料也称秦始皇嬴政为赵政。因此,老百姓是没有氏的。
到了汉朝,姓氏就混淆了,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说“孔子姓孔氏”其实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孔子应该是商人的后裔,是子姓,孔氏。
如果细究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追溯一下自己的家族的姓氏,到底是姓还是氏。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了解国故也能让自己追本溯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