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姓氏已经是一个词了,但是在我们读《史记》时,经常会发现先秦时期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而且各不相同,比如黄帝是“轩辕氏,姬姓”,炎帝是“列山氏,姜姓”,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姓和氏在先秦时期分别是母系族群的血缘标识,和同一母系族群中不同父系分支的血缘标识,二者是严格区分的。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是母系族群的血缘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母系血缘关系。比如姓“姜”、“姬”、“嬴”、“姒”、“妫”的人就各自属于不同的母系族群,源自于不同的老祖母。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些上古的“姓”都有“女”字旁,而且“姓”字本身就是“女”“生”,这些正说明了“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和女子有关。
“氏”的出现要晚于“姓”,用于区分不同的父系血缘关系,也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母系族群不同分支的标识。
比如战国时期韩国的王族是韩氏,魏国的王族是赵氏,但他们都是姬姓,跟同是姬姓的周天子是有血缘关系的。楚国的王室是熊氏,同时楚国还有屈氏、景氏、昭氏三大望族,但熊屈景昭都姓芈,往上追溯个几十代,这些人也都属于同一母系族群。
“姓”代表了祖先血缘的传承,是不能轻易更改的,但是对“氏”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封地、官职、谥号和身份都可以成为“氏”。
比如辅佐秦孝公变法的商鞅,本是卫国人,叫卫鞅,后来被秦孝公封于商地,所以改名商鞅。
而上官,太史,以及现代很多的复姓则是源于官职。
源自谥号的相对较少,比较有名的是庄氏,来自楚庄王的谥号“庄”。
源自身份的氏是“公孙”。这是一个多来源的氏。一般来说只要你爹是公子,但你们这一脉又没资格继承爵位,那你就可以叫公孙某某。
严格区分“姓”和“氏”,强调血缘的传承和族群的归属,这主要和先秦时代的封建制有关。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必须严格遵循血缘关系,所以对“姓”和“氏”的区分也很清楚。
但是秦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后来郡县制成了中国主体的区域行政划分制度,治理郡县的官员不再是天子的亲人家属,而是选派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对血统的划分和归属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了,“姓”和“氏”的区分也就逐渐模糊了,演变至今也就变为一个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