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当初幻想的那样痛。
——题记
下午信息员总群统计出了寒假大学生回母校宣讲的奖励名单,让我们把文件转发到各自的班级群里,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大概都快忘了去年学校放假以前还有过这件事情。
回母校宣讲,其实从高中的时候就对它不陌生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每个学校的大学生回到高中的母校宣传自己的大学,从而提高学校当年的生源质量,作为回报,参与宣讲的同学可以获得一些志愿时长和综测加分。
当时学校出这个文件的时候,班里有不少省内的同学都报名了,虽然我也很想要志愿时长和综测加分,但是我知道自己做不了这件事。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我作为江苏考生,和我作为校友来到财大的人几乎没有(即便有老乡也不是一个学校的),光是组织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其二,高中的时候,每年回母校宣讲的学姐学长都来自于清华北大这些国内顶尖的“985”高校,再不济也是个顶流“211”,双非院校的身影从来没有出现在过报告厅的发言席上,说句现实一点的话,就是自己不够资格去向学弟学妹宣讲自己的学校。
今天有感而发,写的这篇文题目叫《碎梦时刻》,写它的目的其实是想指出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现实——作为重点高中的准大学生,比起考入那些心仪已久的国内顶尖高校,可能很多时候双非院校才是大部分同学最终的归宿,甚至于说最后连考上一个一本院校都是很多人苦苦挣扎的目标。
求而不得,这不就是碎梦吗?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高考能够考上一本就已经超越了80%的同龄人了,而这当中作者还专门拿江苏考生说事,说江苏在中考的时候就已经筛选掉了50%的学生,而在高考还要再淘汰掉一大批人,能够从这两场考试中走出来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作为作者口中所谓的“佼佼者”,我感觉不到一丝开心,相反更多的是一种焦虑,我觉得自己其实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走得并不算很好,和那些考上国内外顶尖名校的学长学姐比起来更是差远了。
试问哪一个还没有亲历过中考和高考这两年磨砺的学生没有梦想过自己能够考上一个重点高中或者是重点大学?但是尽管这么多人挤破脑袋的想要冲进名校的大门,最后真正圆梦的又有几个呢?高三百日誓师的时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写下了自己心仪的大学,最后学校把它按照班级汇总打印出来贴在了各自班级的墙上,那么最后高考结束的时候我们班实现墙上目标的有几个呢?毫不夸张的讲——0个。
这是当地重点高中的学生,虽然只是平行班,但是对于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也已经非常具有代表性了,可能有人会说,“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家都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了。”是的,的确有很多人是把自己的目标定得有些高了,但是我敢说如果让下一届的高三学生再来定自己的目标大学,结果也会是一致的,在面对还未成为定局的事情时,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放下哪怕再细微的任何一丝可能性,万一自己就实现了呢?
这样的现实看起来很可笑,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件事真正可笑的地方并不在于看到那么多人去为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拼死拼活的努力,相反,我更欣赏这样一种拼劲,年少时就该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今时今日不拼,难道还要等到自己老了再后悔自己当年不争气吗?这件事的真正的可笑之处在于网上的另外一个梗——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用这种话来形容成年人或许有些刻薄与片面,因为我真的见到过很多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他们真的在拼命,只想过上平凡的生活;但是它何尝不能够用来形容现在的自己呢?
我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但是我真的很少高看自己。我对自己最中肯的评价是缺乏毅力,做很多事情都很难坚持下去,我有时候会讨厌自己,讨厌过去的自己贪图享乐,没日没夜的打游戏、没日没夜的刷视频,结果最后发现自己并不快乐;还会讨厌过去的自己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讨厌自己言行不一,每次都想着要好好学习,结果后来又不知道怎么就松懈了……
这种讨厌最后都变成了同一个原因——恨自己直到现在都没有彻头彻尾的努力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才说:“梦碎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当初幻想的那样痛。”并不是因为梦的破碎不够残酷,而是因为梦的破碎,碎的不知不觉,在一次次的懈怠中,本可能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一点一点的被剥落,这个过程会有也会痛,但是比起千里之堤轰然崩塌,它更像是被蚂蚁一小口一小口的撕咬,虽然不适,但也还没有达到要赶尽杀绝的地步,而当自己渐渐习惯时,面对最后的结局也就不会痛到崩溃,反而是会以一种近乎麻木的笑容庆祝这场鏖战的结束。
作为一个普通人,心里想得美,手上却做不到并不是最可悲的事情,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其实是自己虽然做不到绝对的完美,但是很多事情因为自己一时的麻木和懈怠而丧失了它能够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结局敲定的时候,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流,不是因为无情,只不过是这一瞬间翻天覆地的伤痛,被化作了无数个夜晚里一股股孱弱的溪流,流向了茫茫的沙漠,最后只剩干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