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
译文:
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是明智的。能战胜别人则证明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坚持不懈地按照“道”去做,这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自己的存在更为长久。身体殁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寿命长久。
众生本来没有差异,了解自己就是了解众生,在了解众生的同时也能在众生中看到自己。
我们生下来都是人,但没有一种人从最初就叫好人或坏人。就如同衣服,它沾上尘土了就是脏衣服,没有尘土就是干净衣服,可是并没有一件衣服就叫干净衣服或者脏衣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果他的缺点太过突出,伤害到了您,您就会觉得这个人坏。可是您换一个角度看,他也可能在其他方面表现得很好。
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讲“知人”的难度,所以,了解别人是有智慧的!
古代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如汉高祖、唐太宗、蜀先主刘备等等,都有知人的智慧。刘备就晓得非找到诸葛亮不可;等于现在工商界巨子,非要请到一个好伙计——总经理来做帮手不可。但是那个找来的人好或不好,自己要有知人之智。历史上一个好的领袖,都能“知人善任”。能认识这个人,了解他可以负担什么任务,然后才能交代事情给他去做。“知人善任”最难,能做到这四个字,就是一个好的领袖人物了。
“知人”,是一种大家都需要的智慧。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要求别人做得好,但是对自己一无所知。懂得了“知人”的智慧以后,我们最终要回到“自知者明”。
所以下面语锋一转,“自知者明”,比这个了解别人更难的是了解我们自己。我们人类认为自己对自己了解最多,实际上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所以,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大家注意“自知之明”,这个成语就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性的弱点——负面偏好人性有这么一个特点——要求别人做得好,但是对自己一无所知。比如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楚庄王看到越国乱了,于是就想趁机讨伐越国,把地盘抢过来。庄子劝谏:“大王您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昏乱,军队虚弱,此时讨伐正是好时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这时候咱们不去打他们,啥时候打?我们得赶快抢地盘去。”庄子说:“我担心一个人的聪明智慧像眼睛一样,能够看见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请您好好想一想,您的兵力真的比越国强吗?您以前和秦国、晋国交战,打了败仗,丢了几百里的地方,这不是兵力弱的缘故吗?如今您没看到自己的军队虚弱,一旦您一发动战争,倒霉的恐怕是自己啊。”
人们往往特别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对自己的缺点却一无所知,不愿意正视,这在心理学里被称为负面偏好,指一个人就喜欢看自己的优点和成绩。
人要守住本分,要认清自己,也就是“自知者明”。能认清自己,就晓得我应该做些什么事情,负些什么责任,不失自己的本位,才可以长久。
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认为这三个境界,最终都要打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明是一种自省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每一次犯错都是成长的机会,从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只有自省,既能让人看清自己,也能照亮脚下的路。
人生最大的难题不是无法认清人心 ,而是难以认清自己。
一个习惯挑剔别人,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注定无法撑起漫长的一生。
相反长期迷恋自己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
率军队从华容道脱险,曹操来到一处空地,突然痛哭流涕。
部下不解纷纷问曹操:丞相面对百万敌军时都不露一丝惧色,况且如今我们已经脱险,您为何如此悲伤呢?
没想到曹操脱口而出:没有其他的原因,我只是在哭我那早死的谋士郭嘉啊,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我绝对不会这样惨败。
众谋士均低下了头,不再言语。
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和谋士无关,而是曹操自己的决策失误。
赤壁之战前,曹操军粮充足,手下谋士众多,一时之间骄傲自满,不听忠言,最后惨败。
曹操如此聪明,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很多人反复失败的原因是,每一次陷入绝境时都习惯抱怨其他人,而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英国一座教堂前,有一块举世闻名的墓碑。
它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连墓主人的姓名也没有。
但就是这样一块无名的墓碑,却影响了无数人:
它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人生真正的悲哀,不是未曾经历千山万水,而是明白太晚。
如果一开始墓中人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着手做出改变,结局或许大有不同。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过别人算你有力,但是胜过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一个人如果永远在与他人的比较中生活,迟早会陷入困惑。这种在比较中获得的力量,往往也容易在条件变化后,让人陷入困惑或者痛苦之中。这就是老子说的“胜人者有力也”。
胜人者只是“有力”,说到这里,我得把这个事情延伸一下。这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很多西方的强国,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喜欢强加于人——把自己的理念、思想强加给别人。你不服,我就用武力来征服你。这不是只强调“胜人者有力”吗?这能说明什么?除了证明他有点力量外,智慧方面,什么也证明不了!
我们的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各美其美,美人其美”。不强加于别人,大家各自和平共处。所以,我们的领导人到国际上讲话的时候,经常会讲,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温和的、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不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别人,当然你也不要把你的强加于我
真正能够战胜自己的人,会动员一切资源,调动一切力量,沿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往前走。这种战胜自己的能力,非常关键,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且您要记得,不用和别人比,不断提升自己,最终一定会强大起来。
老子在这一段讲了两种境界,一个境界是“胜人者有力也”,另一个境界是自胜者强”,说的是您战胜别人是有实力的表现,但真正的高境界是要战胜自己。
我们在生活中别经常跟别人比,要好好做自己,看别人就看他哪个地方做得好,我们学习借鉴而已,不要比结果。因为结果未必是您定的,而是天定的,我们做好自己,好的结果自然就来了。
我需要在哪些方面战胜自己呢?
1.我们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
2.战胜自己的懒惰
懒惰,不是你以为的安逸闲适,而是消沉和倦怠。
3.战胜自己的傲慢
心学宗师王阳明说:“为人傲气,人之大敌。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傲慢心的滋生,是自毁长城的第一步。
因为,人一旦开始傲慢,内心满是优越感,离倒霉也就不远了。
4.战胜自己的贪欲
《庄子》有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贪欲过多,就会缺少智慧和灵性,失去生命中的机缘和福报。
欲望是一个无底洞,越是贪心,越是容易失去。
此外,也包括战胜自己享乐的想法或对美食的喜爱等,比如有些人一看到美食,就控制不住自己:“我的天哪,这太好吃了!”然后一顿猛吃,把肚子胀得不得了,回家后上吐下泻,脾胃受伤。真正有节制的人,就算见到美食,也只吃自己分内的,不过量,这种人才是真有成就的人。
5.战胜自己的软弱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人生苦难重重。”
如果把磨难看得太重,把自己看得太轻,太软弱,就会被轻易打倒。
所以,你可以不优秀,但是你绝对不可以软弱。
唯有战胜自己的软弱,练就内心的强大,才能笑对世间的纷纷扰扰。
大名鼎鼎的诗人北岛,他的诗影响过一代人,可回看他的前半生,却是多灾多难。
他一力创办的文学杂志,却因批判现实而被关停。
流浪国外数十年,旅居过7个国家,换了无数工作才能艰难养活自己。
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创作,而是迎难而上,出版多部作品,享誉国内外,被诺贝尔文学奖多次提名。
后来,他在诗中写道:“我蹲下去能触摸到地狱,抬起头却望不到天堂。”
但他挺过来了,打碎了生活的禁锢,铸起了内心的钢铁城墙。
人都会有低谷,有不尽人意的时候,而摆脱困境的钥匙就藏在你自己身上。
三毛说得好:“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谁的一生,没有经历风吹雨打,没有受过千锤百炼。
万般皆苦,唯有自渡,熬下来的人,都是真正的强者,生活的赢家。
当你的内心变强大了,不再软弱,就能涅槃重生,得到命运的眷顾,化暗淡为绚烂。
有人力争上游,坐拥名利;有人兢兢业业,勤恳工作;也有人看淡世事,潇洒恣意。
生活,不必仰望别人,更不必妄自菲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烦恼妄念,战胜自己的痛苦,所以,一个真正坚强的人要战胜自己,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征服天下易,征服自己难。甚或有些英雄,把自己的烦恼痛苦,建筑在别人的头上,而他却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圣人是不想把自己的烦恼和痛苦放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他是想把天下人的烦恼和痛苦都担起来,这就是圣人与英雄的分别。
这世界上唯一的敌人,就是我自己。我们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超越了一切。
知足者富,心安者贵。
每个人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富足,一定要感恩父母的缘分。
您要知道,我们能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天大的缘分,您知道您的父母当年是有多大的缘分才遇到彼此,再到相爱、结婚,再把您生下来吗?这期间稍微差一点儿,可能都不会有您的存在。
知足者富也”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知道满足,就会进入一种心灵富余的状态。什么是知道满足?很多人是不知道满足的,所谓知道满足,就是说我们的欲望要低于现实,但很多人的欲望是远远高于当下拥有的东西。
《增广贤文》有两句广为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在《红楼梦》中,智通寺也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可谓震慑人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幅对联写的不仅仅是贾府,也是世人常态:
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为贪念所控制,一错再错,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回头时但为时已晚。
明朝有位胡九韶的人,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
每天黄昏时,胡九韶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讥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这怎么谈得上是清福?”
胡九韶满足地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
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
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甚么?”
古人说:“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相互攀比。
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这一生,想要平安顺遂,首先要懂得知足。
懂得满足之人,便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
白岩松曾经说过:
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在90%的平淡中度过。
海边小镇里生活着一个渔夫,为了省事,他织的渔网只有一张桌子那么大,天天下海捕鱼,却总是一无所获。
邻居告诉他,渔网要织的稍微大一点,才可以捕到鱼,于是他将渔网织的和邻居的一样大,果然捕到了很多鱼。
他转念一想,如果我织一个更大的渔网,是不是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鱼?
所以他关起门来,花费好几天的时间 ,织了一个最大的渔网。
下海放网,果然捕到了很多鱼,但渔网太大太重,拉不上来,鱼儿都奋力挣扎,最后连渔夫的小船也翻了。
这时他才明白:凡事有度,渔网并非越大越好,贪得无厌,最后只会适得其反。
“强行者有志”,“强”就是坚持不懈,了解了“道”并坚持不懈地按照它去做,这才是有远大志向的。什么叫做真有志气呢?老子说,把做不到的事情硬做到了,这才叫做有志气。也就是佛家说菩萨道的两句话:“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了解了“道”并坚定不移地按照道去做,这样才能“有德”。所以,了解了“道”,坚持不懈地按照它去做,就属于“强行者”,这样有远大志向。
有的朋友问,老子不是讲无为吗?怎么又讲努力做事呢?不是应该逍遥自在、顺其自然吗,怎么会讲“强行”呢?对自己要无为,但是对众生要有为
老子讲“知足者富也”,是说自己的欲望不能高于生活,否则就会不满足。而“强行者有志也”,是说对自己要无为,但是对众生要有为。《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个“为”是为了谁为?是为了众生为。“不争”是为了谁不争?是为了自己不争。
不失其所者久
第一层意思:这个“所”就是我们精神的寄居之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的这个词叫“精神家园”。“不失其所”就是不脱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失掉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物质财富的发展过程中“花果飘零”!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存在得更为长久。这不仅针对我们个人,也是对我们整个人类。
那么接着老子就提到了“不失其所者久”,意思就是不离开根据地的才会持久。说到根据地,我们在韩非子《难势篇》里面有一段话,他提到了另外一位学者的观点,就是慎到,慎到说了:“飞龙乘云,腾蛇游雾。”龙在云里面飞翔,蛇在雾里面游来游去,但是等到云消散了,雾也停下来了,这个时候龙与蛇和蚯蚓就差不了多少了。
为什么?我们说云从龙,云可以飞的,然后蛇在雾里面游走起来非常的潇洒自由,因为你的条件具备了。如果你一旦脱离你存在发展的场所和适当的条件,也就是脱离根据地的话,恐怕就没有办法得意了。就好像我们常说的另外一句话,虎落平阳,龙困浅滩。所以韩非子里面引用这段话,意思就是说,你看龙与蛇很有本事,因为它没有离开它的根据地,它具备了它生存发展的条件,等于在它自己的领域,它可以非常的得意,呼风唤雨一样的。但是一旦脱离根据地的话,那也跟蚯蚓差不多了,等于完全不能发挥它的本事了。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一层意思:“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殁了,没了,消失了,但是精神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寿命长久的人。
河上公版本写的是“死而不亡者寿”。什么叫“死而不亡”?就是说一个人死了,他留下的印记和音容笑貌还在大家心中,这叫“死而不亡”,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二层意思:《道德经》的古本写的就是“死而不妄”,帛书甲乙本是同音借字,写成了“忘”。所谓“妄”是狂妄,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不知道自己的实力,然后去妄作妄为。
“死而不妄”,人到死都不能狂妄行事,这样的人才能真正长寿。
只有不狂妄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分量,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不会妄作妄为。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随时狂妄、放纵。
因为每一次妄作妄为,都会给自己增加风险,真正的强者不会在某件事上觉得自己了不起,他就是扎扎实实做好每件小事,最后沿着一个方向走,这样的人最终一定会长久,而且会有成就。
所以我们认为老子的意思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死而不亡者寿,这个“不亡”代表你留下好的名声没有消失,后代人还是经常在思念你,传颂你的作为,就好像我们今天歌颂古代很多圣贤与英雄豪杰一样的情况,这是死而不亡。另外一个是你悟道了,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你在活着的时候悟道的话,整个生命如鱼得水,能够达到明的层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