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二十九
原文
诗虽贵淡雅,亦不可有乡野气。何也?古之应、刘、鲍、谢、李、杜、韩、苏,皆有官职,非村野之人。盖士君子读破万卷,又必须登庙堂,览山川,结交海内名流,然后气局见解,自然阔大;良友琢磨,自然精进。否则,鸟啼虫吟,沾沾自喜,虽有佳处,而边幅固已狭矣。人有乡党自好之士,诗亦有乡党自好之诗。桓宽《盐铁论》曰:“鄙儒不如都士。”信矣!
译注
作诗虽然贵在淡雅,也不可以有乡野之气。为什么?古时候的应玚、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都是有官职的,而非山野村夫。大概是因为士人君子即使读书破万卷,也必须登上庙堂拜某人为师,遍览山川,结交天下名流,然后气质格局见解,自然阔达;良友之间互相琢磨促进,自然精益求精进步很快。否则,写些鸟啼虫吟的句子,沾沾自喜,虽然有好的诗句,但他的视野境界已经固化狭窄了。人有同伙共同喜欢之人,诗也有同伙共同爱好之诗。桓宽《盐铁论》:“鄙儒不如都士。”信矣!意思:粗鄙的儒生不如京城的士人。令人信服啊。
应玚[yáng](177年—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与其弟应璩齐名。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