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单位参加课题中期讨论会,课题是发改委体改司委托我们单位做的,因为我们的通联部和调研部这几年联系各地的深改办系统,挖掘、宣传地方改革经验,每年在全国征集改革案例,再评出几十个创新奖。单位这样的安排,肯定有扩大影响力和经营方面的考虑,但在客观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层面的网络,这是一个观察基层、上通下达的宝贵资源。另外,这两个部门的同事经常到各地出差,与地方领导交朋友,宣传改革理念。当然,这个角度挖掘的改革经验,肯定是部门本位的,也是自上而下的,但是他们在经常与地方打交道的同时,能力提高很快,那是一种生存能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确是值得我们编辑部的同事们学习的。
这次课题,我想我们都面对一些困境需要突破,比如对改革理论的提升,给地方改革探索一个全国相关改革的坐标定位和评估,地方的做法需要第三方的解读和提升,中央需要多一个独立的视角去掌握地方的情况。
再结合最近旁听的师门内部调研情况汇报讨论,那是一种更加深入细致的挖掘,直击地方发展成败的核心根源,老师所致力的、本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在这种精深挖掘和分析中逐渐摸索前行,现在已经初具形态。
看来真的需要潜心学习,做更多的功课,解释力就是武器和生产力啊,其实我感觉到,在现实面前,解释力才是竞争力,倒不必那么在意师出何门。说到底,掌握一些理论来观照、提升现实世界,然后提出能够经世济民又贴近现实的可操作政策主张,才是真本领。
路在脚下,只需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