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本忠:概念创新是科学追求的圣杯(公号:知识分子)
唐本忠(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评论》编委、香港科技大学张鉴泉科学讲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
概念创新(conceptual novelty)占据决定性的地位。
历史证明,新的概念可以引领新的发展潮流、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革命性的观念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新的概念一般产生于对现象或经验的概括与归纳,或对现有知识或已知观点的推演与转化。
在科学研究史上,有大量的实例证明:新概念的提出和建立为领域的突破和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关于人们对新发现的反应,米歇尔·德·蒙田有一段很经典的三段论描述:
(一)人们首先会说,“这可能不是真的”,或者“这与经典有冲突”;
(二)接下来,当这个新概念的正确性得到证明时,他们会说,“好吧,这可能是真的,但没那么重要”;
(三)最后,当岁月充分证实了它的重要性之后,他们会说,“是的,它当然重要,可它并不新颖啊”(因为“它很久以前就被发现了”)。
遗憾的是,一个创新性工作常常会因经不住这三重攻击而中途夭折。
当我们整个民族都热情地拥抱创新性概念之时,即是中国成为科学研究领袖和技术革新巨擘之日。
2、瞎创新和不创新其实是一种概念(公号:自律的野蛮生长 )
《哥伦比亚商学院商业策略课》,提到了创新的本质:创新的维度不应该是针对产品的,而是应该针对产业思考的。
过度关注对手会陷入无谓的消耗,过度关注自己则会变成穿着新衣的皇帝。(如果你的企业在产业内苦苦挣扎找不到突破口,那很可能就是你太关注对手而没有明白消费者才是商业的核心。)
对于个人,创新思维就是多摸牌的机会。
3、认知能力:创新的核心域 | 商业洞见(公号: ThoughtWorks商业洞见 )
《孙子兵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在“先输”的转型里基本都会有 “【因为】某某组织转型非常成功,【所以】他们的xxx方法和平台我们要引入。” 顾问和教练也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在久攻不下的组织里,干脆就通过一个个“成功案例”开道。
个体在问题上的认知差异远大于想象。(从不同维度出发)
比如最普遍的“三岁儿童是否应该看iPad”,经常引起家庭大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齐上阵。但实际上如果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搞一个家庭会议,你会发现大家对问题的出发点就完全不同。爷爷奶奶可能是从孩子的视力健康出发,认为iPad不能看;而妈妈可能从孩子的学习习惯出发,认为iPad要少玩;最后爸爸可能从孩子面向未来数字化时代出发,认为iPad需要接触和使用。这个最常见的生活冲突给我们展现了一家人认知问题的不同。
Sense-making:“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以便我们能够在其中开展行动”。
4、杨跃承:始于认知 成于创新(公号:青岛科技通)
科技部火炬中心原副主任杨跃承: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工作了26年,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超前的认知和不断的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