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精品美文集萃读书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

作者: 蒲攀 | 来源:发表于2018-01-10 16:33 被阅读162次

    一、 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人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ued)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和诺曼·霍兰德(Norman HooIland)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无意识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

    二、精神分析批评与《西游记》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无意识,上层为意识,中间为前意识。如果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看作一个整体,即一个“取经人”,就会发现作品中师徒四人的角色分别代表了“取经人”心理结构中的三个层次:唐僧——前意识,猪八戒——无意识,孙悟空与沙僧——理想的与现实的意识。《西游记》揭示的正是“取经人”在无意识的驱使下,在前意识的压制所形成的人格分裂状态,即理想的意识和 现实的意识之间的分裂,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存状况。

    (一)“取经人”的无意识与猪八戒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一无所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潜意识 的’(潜意识为无意识的另一译名)”。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即性欲。无意识虽不能被个人所感知,但却能从根本上影响入的行为。在《西游记》中,猪八戒正是“取经人”无意识的体现。在猪八戒诸多的个性特征中,贪色是其最大的特点,文本多次描写到猪八戒的好色行为,整部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猪八戒强烈的、急于发泄的性欲。猪八戒在天庭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后在高老庄强娶高太公的女儿做媳妇;取经过程中猪八戒见到女人就急于示爱,结果被众菩萨假扮的寡妇一一家戏弄;和盘丝洞众蜘蛛精同浴,差点丧命;取经途中猪八戒一直对高老庄的媳妇念念不忘,作品中多次写到他一遇到困难就萌生回高老庄找媳妇的念头:甚至到了西天佛祖圣地天竺国,猪八戒见了从天宫下凡收取玉兔精的嫦娥,还想重叙旧情:如来佛祖对师徒四人封职时曾这样评价猪八戒:“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顽心,色性未泯……”引由此可见,猪八戒直到取经结束还是为情所困,为欲所累,而自己却浑然不觉。食色,性也。好色是作品中猪八戒的特点,也是他的本能,情欲在猪八成身上体现得一览无余。由此可见,猪八戒 代表的正是“取经人”的无意识。

    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

    (二)“取经人”的前意识与唐僧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称之为前意识。前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过去的经验,其生 要作用是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领域,充当检察官的角色。在《西游记》中唐僧和猪八戒的行为相差迥异,唐僧时常在吃喝和对待女性的问题上约束着猪八成的行为。特别是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师徒二人在原则上截然相反。唐僧是禁欲主义的杰出代表,在取经途中他不乏爱慕者,有的女人甚至以身相许,但都被唐僧坚决拒绝,而与此间时,当唐僧要被招亲时,猪八戒总是试图说服唐僧就从,但都遭到唐僧的呵斥,甚至怒骂。唐僧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猪八戒树立了榜样,并且以此来约束和要求猪八戒。可见唐僧在取经过程中充当了检察官的角色,对猪八戒所代表的无意识进行压制,这正是前意识的主要功能。

    (三)“取经人”的分裂意识与孙悟空和沙僧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孙悟空和沙僧的角色与猪八戒所代表的无意识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天生既不贪吃,也不好色,有明确的取真经、修正果的目。能按道德规范行事,基本上是在师父唐僧所代表的前意识的审查下各司其职,而这些正是他们作为意识的具体体现。同时,在作品中孙悟空和沙僧的角色地位是不一样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叱咤风云,却一路磕磕绊绊,多次被师傅误会,甚至遭到师傅的惩罚,痛苦不堪。沙僧能力平平,做事按部就班,严格按师傅要求做事,时时又听师兄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话,一路默默无闻,无忧无惧,终成正果。通过孙悟空和沙僧的对比,不难发现孙悟空和沙僧其实是“取经人”意识分裂的两端,即理想的意识和现实的意识。他们通过了师傅唐僧的监督,进入意识领域并为人所意识到,但同时孙悟空和沙僧通过师傅监督进入意识领域的方式是不同的。沙僧是合法的经过师傅的过滤被放进来的,所以在作品中沙僧和唐僧几乎没有冲突,而孙悟空是非法强行通过,因此作品中的孙悟空和唐僧时常有矛盾,孙悟空曾多次遭到师 傅唐僧“紧箍咒”的制裁,甚至被驱逐流放。这就像我们乘火车一样,沙僧是购票乘车,悟空是无票或逃票乘车,虽然两人都能上车到达目的地,但两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悟空的角色是理想的人格,而沙僧的角色则是现实的人格,生活中人人都想逃票,可还是要去买票。大多数人为理想而奔波,却总是在现实中生活。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的设置和精神分析学说提出的人类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不谋而合,读者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也是在阅读自身心理的过程。弗洛伊德曾把人的心理结构比作人海罩的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是意识,它只占冰山的很小一部分,而处于海水里的大部分则是无意识,它不为人所知却是人们行为和愿望的动力,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意识的支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数百年来在民间对《西游记》各角色的演绎中,猪八戒这一角色远比其它的角色演绎得多的原因。因为猪八戒作为无意识的代表,它远比代表意识和前意识的孙悟空、沙僧和唐僧要丰富得多。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写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它能够让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断地阅读中“认识你自己”。正如丹麦文论家勃兰克斯所言“文学史,究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ionxtx.html